第一十五章看不懂的雕刻

2018-04-15 作者: 古木三水
第一十五章看不懂的雕刻

在我的记忆中蒙古军队较大的失败只有三次,一次在多瑙河畔,一次在中东,还有一次在四川钓鱼城。前两个败仗是因为国内大汗去世,将军急着回国夺位导致军心混乱。后一次是蒙哥大汗意外被南宋的石炮打死(金庸先生所写《神雕侠侣》一书中说蒙哥是被杨过用石头砸死的),除此以蒙古军队外鲜有败绩,即便真的败了,大部军队也都能安然撤退,毕竟蒙古骑兵纵横天下凭的超强的机动能力,败得再惨逃跑的能力总还是有的。

公元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带着灭亡南宋的余威横扫了东南亚地区,没听说打过败仗,怎么会在一个偏僻的山洞里出现上千具元军的尸骨,真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把自己想到的告诉大家,小宋他们听了也都唏嘘不已。

无敌于天下蒙元军队居然会在茫茫的东南亚雨林里被大规模的集体屠杀,不是亲眼所见真是万难相信。

屠杀时候的血腥虽早已被近千年的风沙所吹散,但是红色的岩石和地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肢解俘虏时的惨状。这也许就是报应,蒙古军队残暴嗜杀激起了夷人们的仇恨,终于让他们得到了同样残酷的惩罚。

恐惧多来源于无知,乍一见到成百上千的骷髅的时候,由于搞不清他们集体死亡的原因才产生了恐慌,而今这个疑问已被解开,危险也同时解除了,区区死人骨头怎能拦得住我们哥几个的猎奇心?于是大伙按照各自喜好开始分头行动,烟囱继续在骨头堆里找寻他的战利品,小宋和向导则沿着山洞缓缓绕行,观看洞壁上挂着的旗幡幔帐,唯独我对这张石床格外感兴趣。

我认为肢解战俘不会只是泄愤这么简单,多多少少有些原始宗教祭祀的色彩在里面。我上学时看过一本书,是一位西班牙探险家写的,书中记述北美洲的阿兹特克文明就非常热衷于活人祭祀,为了进行狂热的杀戮仪式,整个国家近十分之一的人口都被杀掉了。后来西班牙入侵北美和阿兹特克人发生了战争,西班牙的俘虏也被活生生的肢解进行献祭,当西班牙的援军赶到攻入了神殿,发现神殿里黑血积了足有半米深,残肢断臂和人的内脏扔得到处都是,腥臭腐烂的气味令人无法想象。这些进入神殿的军人,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甚至对信仰都发生了动摇,而不得不派遣回国进行调养治疗。这位学者对杀戮的场景描写的十分细致,当时我是当恐怖小说来看的,所以记忆非常深刻,现在想起来觉得和这山洞里曾发生过的屠杀有着惊人的相似。

石床上发出的阵阵寒意让我有些发抖,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屠杀时战俘们的惨叫和哀鸣声。就在这个祭台上曾经有成百上千的俘虏被扒去衣衫活生生的斩去四肢和头颅,想多了有些反胃,干脆不去理会,反正这些蒙古士兵死了七八百年了,冤不冤的也不打紧了。

心情平伏后,我开始潜下心来仔细的研究起这张整汉白玉石床,汉白玉石质本身并不名贵,因外观美丽洁白如玉而得名,是大众化的建筑材质,但是雨林附近是不产这种石料的,整张床所用的石料都是用最原始的方法靠人力从几百公里以外运进来的,要是从这个角度上讲石床就是无价之宝了。

费劲千辛万苦肩扛手抬的运来了美丽石头,又组装成一张豪华的石床,只是为了杀人的时候显得更美观!古人的心态真是太难揣摩了。

当我俯下身子用手拂去石床周边的蛛网和尘土后,一幅幅带有原始气息的精美浮雕显现了出来。这组四幅自然景物为主穿插着一些人类活动的浮雕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第一幅,刻画的是一场重大的自然灾害,天空中电闪雷鸣,地上洪水肆虐,人们惊恐万状,有的四散奔逃,有的伏地跪拜,显示出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力量的畏惧与崇拜。

第二幅,画的是宽阔的河面上一群人坐着小船用渔网捕获了一条头大身细,长有长须的怪鱼,岸上的人有的在狩猎,有的在采集,篝火旁的人们手舞足蹈庆祝收获,显得非常的祥和。

第三幅,情形急转直下,成了惨烈的战争场面,他们在和一批头戴羽冠的人作战,战斗打的非常激烈,地上躺着不少人。最后双方和解了,这些人和戴羽冠的人生活在了一起。

第四幅,头戴羽冠的人领着他们进入了一个山洞,在山洞里他们合力斩杀了一条巨蛇,然后把蛇砍成数段进行了隆重的祭祀,最后他们携手修缮了山洞,建立了神坛。

这几幅石画虽然刻得粗糙,但是十分生动易懂,描绘的内容是由于洪水爆发,一支原始部族的人迁徙到这里,和当地人冲突后来双方和解,最后一起进山洞探险杀死巨蛇进行了祭祀。

原来肢解祭品有这样的历史原因,第一次祭神的巨蛇被截成数段,后来形成的定式,凡是完整的牺牲都不能作为祭品的。

画上的古人大多赤身**,少有的几个也只是斜披着兽皮,用的武器是些石斧石矛,极为原始落后,可以推测发现洞穴的时间应该是新石器时期,距今起码已有数千年之久了。

这可真是意外的发现!

能找到一处真正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是每个考古人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实现,没想到让我一个业余的票友给撞上了!就凭这洞在人类学、考古学、原始宗教学上的重要意义,肯定能当选今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了,可惜时间地点都不合适,出了这山我就不认识路了,即便能再找回来,我也不能去通告老挝政府,那等于自投罗网或许抓住就给毙了。

出大名露大脸上头条的机会虽然没有,但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按国际惯例好像发现者拥有命名权,而且往往都是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那这个洞岂不是要叫“樉洞”。

想到这我乐得大鼻涕泡都流出来了,弯着腰不自觉的就去扶石床,床面上年经年累月的积了厚厚的一层浮土脏兮兮的,同时也是出于心理畏惧我一直没敢动它,现在按上去居然略微感觉到上面也有沟沟坎坎的纹路。

还有雕刻!

我赶忙用手扒掉床脚的尘土,果然又出现了石刻,嘿!真让我给逮着了,以后见了我那些同学可有的吹了。我迫不及待的跳上石床,用脚蹬下堆积的十几寸厚的尘土,一时间尘土飞扬弄得周围乌烟瘴气。

烟囱离我很近,让土呛得一阵咳嗽,咳完了就开始挤兑我,说我没有战略眼光,这石头床再好看我也搬不走,就算搬的走也没人敢睡,我也懒得给他扫盲。

七百年的堆积和挤压使得最下面一层的尘土特硬,不用铁铲钎子很难清理干净,我费了很大力气也没能把这一层硬土去掉,只好跪在石床上贴着床面看。

又是连环画似的一幅长卷,不过从雕刻的技法和水平来看应该是铁器时代非常成熟的产物,那线条的流畅度和深度,都不可能用石器雕刻出来。

第一副就是火爆的战争场面,双方泾渭分明,一面是快马弯刀,一眼就能认出是蒙古骑兵的打扮,另一面就有点复杂了,有身披重甲的汉族武士,有手拿短剑的南方少数民族武士,还出现了战象,双方进行的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会战,天上箭如雨发地上拼命厮杀,尸体堆积如山打得难解难分。这幅图不难理解,当年元军灭了南宋以后兵锋继续南下,南撤的宋军和当地土著联合起来抗击元军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幅图刻画的是追击的场面,蒙古骑兵在追赶一支残军,很显然第一副图描绘的大会战蒙古军队取得了胜利,并且乘胜追击残敌。当时和蒙古人打仗败了不奇怪,赢了才稀罕,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实力有限,败退的宋军战斗力更不咋地,打败仗是不可避免的。奇怪的是败军中有一个身着朝服头戴方翅乌纱的文官模样的人,他抱着一支大箱子走在最中间,整支残军紧紧的保护着他。我仔细辨认后发现那人所穿官服上的补子竟然画着一只仙鹤,一品大元!这个人是谁?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在图上看不出来。

第三幅图就令我迷惑了,上一幅里还气势汹汹的蒙古军队居然被反包围在了一棵大树的下面,这树高的太离谱了,都画出格了都没能露出树冠来,蒙古军队分散的站在树周围,而且一匹马都不见了,这还都不算什么,关键是围困蒙古军队的人是一批小孩!这一组石刻手法非常写实,人和物之间的比例匀称,如果本幅画里也是如此的话,那包围蒙古军的这批人身高也就在一米左右,不是孩子那就是侏儒,其中只有一个身高正常的人指挥着他们。难道这支蒙古军队真的是让一批小个子的人打败啦!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第四幅图是蒙古军人被俘和山洞里的屠杀场景,画的生动震撼,有几分夸张,和我见得关于18层地狱的描绘有些相似。

如果说前四幅图只是刻画的有些奇异,那么看完这第五幅图我彻底坠入五里雾中。前面四幅图表现的是一组连贯的事件一环扣一环,而这最后的一幅和前面并不相干,好像完全是独立在外。一轮明月下一片宁静的水面旁边坐落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环境优雅鸟语花香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是那么的安逸和谐,与之前血腥的战争杀戮格格不入。

不知为什么我第一眼看到这图觉得特别扭,后来我才发现了诡异的地方,水中居然建着一座一摸一样的宫殿!我原以为它是水中的倒影,可倒影倒影,影子应该是颠倒的才对。但水中宫殿的基座却不是连接着水面的,而是建在水底的,和水面的建筑就像一楼二楼的关系一样,是叠在一起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