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劳动实践和社会经验积累概括的结果。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认识到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并用词标示出来,就成为概念。
概念的掌握是针对儿童而言的,它是指儿童掌握社会上业已形成的概念。成人利用语言工具,通过与儿童的言语交际及教学,把社会上业已形成的概念传授给儿童。
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并不是简单的、原封不动地接受,而是要把成人传授的现成概念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造。所以儿童掌握的概念与社会形成的概念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儿童经验的丰富和理解的加深,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婴儿在他们出生的第一个月就能形成概念。在短短几年间,儿童就能获得大量的概念。
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认为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概括、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幼儿的概括能力主要属于形象水平,后期开始向本质抽象水平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
第一,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研究发现,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由此出发,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下级概念。比如,“树”是基本概念,“植物”是上级概念,“松树”、“柳树”是下级概念。儿童先掌握的是“树”,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体些的上、下级概念。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幼儿晚期,开始能够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抽象概念,但儿童对这类概念的掌握也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和具体活动的支持。例如,幼儿对“勇敢”的理解是“打针不哭”,对“节约”的理解就是“不撒米饭”。
第二,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难。
儿童掌握概念通常表现在掌握概念的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上。也就是说,儿童有时会说一些词,但不代表其能理解其中真正含义。
由于幼儿基本是通过实例的方式来获得概念的,而成人又常常有意无意的从各种实例中选择一些儿童常见的、并对某一概念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实例”重点向儿童介绍,同时与概念的名称(词)相结合。这种做法固然有利于儿童较快地获得概念,但同时也可能起到一种消极的定势作用:使得概念的范围局限于“典型实例”,造成其内涵和外延的不准确。例如,成人带孩子去动物园,常常一边看猴子、老虎、大象等,一边告诉他这些都是动物。“动物”这个名称和儿童在其中所见的各种动物实例也自然发生着结合。以至于当问到“什么是动物”时,相当多的幼儿回答“是动物园里的,让小朋友看的”,“是狮子、老虎、熊猫……”。如果告诉孩子蝴蝶、蚂蚁也是动物,幼儿会觉得奇怪,要是再告诉他人也是动物时,孩子很难理解,甚至争辩说“人是到动物园看动物的,人怎么是动物呢,哪有把人关在笼子里让人看的!”
从实例入手获得的概念基本上是日常概念,即前科学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难免不准确。只有在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掌握的概念,才可能内涵精确,外延适当。而这是幼儿的水平难以达到的。
为了提高幼儿掌握概念的水平,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多给他们提供具有不同典型性的实例,同时引导他们总结概括其中的共同特征。
案例分析:
案例A
爸爸:罗伯特,你今天已经吃过东西,不过你既然还觉得饿,那么我给你拿些薄饼和果汁当午餐吧。
罗伯特:我不要那些。
爸爸:为什么呢?
罗伯特:那些不算午餐……午餐必须是三明治之类的东西。
爸爸:那么我给你拿些麦片粥吧,糟糕,家里只剩下这些东西了。
罗伯特:不行!
爸爸:那么,那么爸爸做份苹果拔丝给你,要知道那是我唯一能做好的东西了。
罗伯特:不,不行,我不要吃那个。
爸爸:噢……那好吧,你告诉我什么是午餐,在你看来哪些东西可以当午餐,哪些东西不行?
罗伯特:如果用餐的时间是12点,那就是午餐了。
爸爸:那么现在就是12点,你可以吃午餐了。
罗伯特:所以我要吃三明治那些东西。
爸爸:为什么一定是三明治而不可以是麦片粥和果汁呢?
罗伯特:因为午餐就是三明治,午餐时必须吃三明治。果汁和麦片粥是早餐吃的东西。
解析:罗伯特关于午餐的概念明显不同于爸爸,甚至不同于一些年长的孩子。我们能成这种差异中得出什么结论呢?这当然不仅仅是对午餐典型特征和本质的混淆,还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年幼的孩子只是很肤浅地理解概念,而不能抓住概念的核心意思。
案例B
妈妈:亲爱的玛丽,我们来玩分类游戏。
玛丽:什么叫做分类游戏?
妈妈:看到这些小卡片了吗?这上面有猫、狗、猴子、苹果、香蕉、沙发、椅子、小汽车……
玛丽:噢,这些看上去漂亮极了。
妈妈:那你现在把这些卡片分类,你觉得它们哪些是一类东西就把它们放在一起。
玛丽:好吧!
过了几分钟……
玛丽:妈妈,我做好了。
妈妈:嗯,你知道把苹果、香蕉和葡萄放在一起,这很好!但你可以告诉我你为什么会把猫咪和椅子归为一类,把小狗和小汽车放在一起吗?
玛丽:因为我们家的小狗喜欢坐在小汽车上,猫咪喜欢在椅子上缩成一团。
解析:2~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概念往往是链式概念,也就是说,这时期的孩子概念的分类依据会变来变去。比如玛丽,她有时候会按照“水果”这一概念来分类物体,但有时候她会按照兴趣来划分,她认为猫咪和椅子的关系更有趣。
亲子课堂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以及智力发展的限制,往往不能从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概念。甚至会出现儿童可以说出某一概念,运用某一概念,实际上却并不真正理解这个概念。促进孩子概念的形成,我们有如如下建议:
有计划地教给孩子新事物
在宝宝三个月大以后,为宝宝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宝宝认识的东西按照食物、动物、植物、人体、交通工具、家具、日常用品、玩具、学习用品、建筑、天气、山水等进行分类,每隔几页定一个分类的名称,并将您教会宝宝认识的人或物按分类记入笔记本中。这样,至少在周岁前,您会发现,宝宝能学认上百种常见的物体。
让孩子认识自己、家人及其相互关系。
在宝宝3个月左右,父母可以让宝宝照镜子认识自己的脸。6-7个月他就会对自己的镜像拍打、亲吻、做游戏。6个月时叫他的名字,他会立刻转过头来,知道您是在叫他。10个月左右就会认识常见的亲人。5-6个月时您可以让他照镜子学习用手指认自己的五官。7-8个月时,如果问:“眼睛呢?”他就会笑眯眯地指着自己的眼睛。2岁半左右,宝宝可以明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并开始了解亲人之间的关系。
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和他人
让孩子学习认识人、了解亲人的相互关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宝宝经常看家里人的相册。一家人在翻看相册之余,还可以让宝宝指着自己的照片向家人或客人做自我介绍: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干什么等。要让宝宝学会出门回来时,自己找到家,能说出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单位与地址等。
教宝宝认识东西的五要点
教宝宝学认东西要注意五点:挑选宝宝当前最感兴趣的东西教;多重复,认一种东西至少要重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才有效;要一件一件地教,避免混淆;要使用简洁、正规的语言,电灯就说“灯”而不说“亮亮”,汽车就说“车”而不说“嘀嘀”,等;对同一类东西要逐渐提供不同的花样。例如“灯”,从开始只认识屋顶上的吊灯,到台灯、壁灯、路灯、车灯等等,使他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词”的概括作用,发展思维能力。
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材和教法,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思维,引导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真正的概念,便完全可能使儿童更早、更好地掌握概念。
训练方案
方案一:认识红、黄、绿
目的:让孩子初步接触颜色这一概念。
方法:家长准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小旗和方木块各三样(可以用别的物体或者颜色替代)。依次向孩子出示三色小旗,介绍红、黄、绿三种颜色。接着开始玩对色游戏,妈妈将各种颜色的方木块和小旗混乱地放在桌上,帮助小孩子把颜色相同的方木块和小旗放在一起。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进行游戏,当孩子完成后,家长要给予一定的奖励。然后酌情教孩子认识别的颜色。
方案二:辨方向
目的:让宝宝学会分辨上、下、左、右、里、外。
方法:和宝宝一起玩积木,然后给宝宝布置一系列简单的任务,比如让宝宝“把积木放在桌子上”,“把积木放在桌子下”,“把积木放在盒子外”、“把积木放进抽屉里”等等。也可以玩一些小游戏,“摸摸你的右眼”、“摸摸你的左耳”、“举左手”等等。经常玩这类游戏更有利于宝宝建立起空间概念。
方案三:认识性别
目的:给宝宝灌输性别意识
方法:结合家庭成员教宝宝认识性别,如“妈妈是女的,宝宝也是女的。”“爸爸是男的,爷爷也是男的”,让宝宝能回答“我是女孩儿”。也可以结合周围邻居让宝宝在众多邻居中指出“华哥哥是男宝宝”、“萍萍姐是女宝宝”。家长还可以指着图画书的人物问宝宝“谁是哥哥”、“谁是姐姐”以识别性别。
方案四:“百宝箱”
目的:让宝宝进一步认识事物
方法:为宝宝准备一只“百宝箱”,里面装有各种各样可以摆弄的小东西,如小火柴盒、小瓶和盖、微形手电、乒乓球等,使他在摆弄这些小东西时学习观察物品的属性,如颜色、形状、软硬、厚薄、大小、粗细、轻重、冷热、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以及物体是否能弹跳、滚动、扔在地上有无响声,是否能合拢与分开、打开与合上,能放进去、拿出来,能套上、取下来等等。家长要注意更新百宝箱,使孩子对它保持兴趣。
方案五:哪些是一类?
目的:让宝宝学习分类和概括,进一步理解概念
方法:找一些动物图片如小兔、小鸡、小狗,然后配套地找一些这些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如胡萝卜、小虫子、肉骨头等,然后问宝宝:“小鸡最爱吃什么?小狗最爱吃什么?”让宝宝根据动物的习性,把食物与动物对应起来。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放上些实物在宝宝面前,如变形金刚、项链、老花镜、钢笔、报纸等,让宝宝分一分哪些是爸妈用的,哪些是爷爷用的,哪些是宝宝自己用的等。
方案六:“四挑一”:
目的:让宝宝学会分类
方法:选取卡片四张,其中三张是同一类的,如兔子、猫、狗,另一张是一个苹果,让宝宝从这四张图片中挑出那张不一样的图来,并说出原因,以建立分类的概念。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