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沟通的对话:语言交流中的思维密码

2018-04-15 作者: 曾建英
第五节 沟通的对话:语言交流中的思维密码

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流。事实上,基本的交流技巧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就出现了。到了3~4个月,孩子会用某种方式促使成人与其交流。当成人和他们说话时,他们倾向于保持安静。而当成人停止谈话时,他们就会发出更多的声音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让爸爸妈妈和自己交流。

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从1岁半到3岁期间,他们开始进入语言表达期。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学会说话,同时,这也他们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对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孩子,从出生至2岁半,平均每月用1小时记录孩子听到的词汇及同父母交流的情况。结果显示,单位时间平均听到词汇最多的孩子得分最高。由此可见,父母不仅要对孩子的生活精心呵护,更要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交流环境,经常与小儿进行语言交往,诱导、启发和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那么,家长到底该用怎样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呢?

1.5~3岁的小孩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成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亲人交流。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子”、“亲宝宝”。

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案例分析

讲述人:张女士

宝宝资料:新新,男孩,三岁

培养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的越早、越有前瞻性,操作起来就越容易。因为我和宝宝的奶奶都当过小学老师,我们都明白沟通能力对一个人的重要。对孩子来说,掌握了正确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有了和人沟通的基础能力。因此我们一直很注意对宝宝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听的能力培养如果追溯起来,就要从产前胎教说起了。感谢宝宝的爸爸和奶奶合力营造了一个和睦温馨的家,保证我每日摄取健康均衡的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使宝宝生就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为心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提醒,一定要母乳喂养!最好能喂到自然离乳哦,母乳养大的宝宝IQ和EQ都会明显超出平均水平。

宝宝出生后,只要天气允许,宝宝的奶奶就天天抱她出门看风景、看过往的行人,以无比的爱心把样样事物都指给他看,说给他听,使宝宝的听力得到了大量的良性刺激,一岁时就能清晰地说单字。

这个阶段很多家长容易不自觉犯的一个毛病是用儿化语和孩子交流,如说“饭饭、菜菜、鞋鞋”等,这样说的弊端教育专家早就指出过,我们家人不约而同地在此方面达成了共识,一直用标准的词汇来和他说话,也尽量避免用一些指向模糊的代词,所以宝宝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小就让人吃惊:他一岁三个月时可以用二十多个单字的动词来描述他的动作,如“推、拖、拉、拽、提、拍、挤……”;还会用“ban、qian、xi”(班、钱、西)这样简洁有逻辑的字组合来表达想学妈妈上班、挣钱、买好东西的念头。

一岁半的时候,宝宝开始整句整句地说话,至今我们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说一句话的情景,那是一场台风过后,隔壁茶馆门口的灯笼被吹落在马路上,我抱他站在阳台看风景,他一下子就迸出“马路上有一只烂灯笼”这9个字,我们真是又惊又喜!说话能力突出带来一个很明显的收益是:宝宝和我们之间的沟通很轻松,有什么问题通过讲道理也很容易说服他,亲子关系十分和谐。

同时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教他认一些字,这个时期我也开始让读物进入他的生活,我在挑选宝宝的读物上一向很挑剔,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我买回来的全是引进版的国外优秀幼儿图书。我选书的标准就是插图一定要精美、有艺术性,因为小朋友是先读图后识字,图不精美怎么会吸引她对文字感兴趣?

宝宝在众多优秀读物的熏陶下,识字能力突飞猛进。他刚满两岁就会复述故事《丑小鸭》的开头,发音相当标准,语气也很生动。

因为基础扎实的缘故,宝宝逐渐表现出让人刮目相看的语言能力:

两岁时去餐厅吃饭,他可以独立从菜谱上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菜式念给服务员听;

在幼儿园里,老师偶尔会叫小朋友把家里的书带去学校和大家分享阅读,但宝宝带去的书无人问津,因为生字太多看不懂……

解析:育儿是富有“生命意义的动作”,需要母亲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学习、去研究,用母爱去灌溉婴儿的心田。对婴儿来说,母亲是他最亲爱的保护者、教养者和带路人,婴儿每时每刻都期待着与母亲心灵交往。因此,母亲们一定要早早做好培养孩子的规划。案例中的这位女士无疑非常成功。

亲子课堂

宝宝1.5~3岁这一时期,他的语言能力迅速地发展着,他能用各种不同的语音、词汇、短语以及简单的句子表达着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此时妈妈爸爸不失时机地与呀呀学语的宝宝保持交流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能促进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还是日后妈妈爸爸与宝宝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各自感受、想法的开端。和宝宝保持交流,这里有几个要诀:

聆听宝宝的说话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语焉不详、说话片断化是正常的。在和宝宝说话的过程中,妈妈爸爸保持安静、专注的神色倾听宝宝的表达很要紧。因为宝宝会观察成人的神色,安静的神色和绕有兴趣的表情能鼓励宝宝更有信心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清晰。在听宝宝说话时,不要急于回答宝宝片断性的话语,妈妈爸爸处于“等待”的状态。妈妈爸爸经常聆听宝宝说话,宝宝会逐渐知道:表达自己,倾听别人是一种健康的交流方式。

包容宝宝全部的情绪

哭泣或欢笑是宝宝在还不能说话时常用的表达自己的方式,慢慢开始运用语言的宝宝,不能充分地把感受说出来,很容易使用以往的哭泣等形式来表达。这时妈妈爸爸需要用明确的语言鼓励宝宝描绘自己的感受,“宝宝怎么不高兴了?妈妈抱抱哦。”“来,告诉爸爸谁欺负宝宝了?不哭,乖哦。”妈妈爸爸这样做,也是帮助宝宝逐步形成一个生活习惯:向别人倾诉内心的感触,能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了解宝宝没有说出的感受

伴随着不同的情绪,宝宝说话时会使用各种肢体语言出现,如扭动手指,表示宝宝说话时局促不安;身体紧贴着墙根,表示宝宝很害羞,话语没有表达完内心感受。因此,观察并理解宝宝的肢体语言,适时地把自己的体贴传达给宝宝,例如:蹲下身对宝宝说“妈妈知道你和陌生小朋友玩很害羞,不要怕,妈妈带你和她们玩。”妈妈也可以时常与宝宝用肢体语言来交流,例如:撇撇嘴,表示“玩这个可不好哦”,宝宝在学习沟通的“旅途”中又一次体会到了:无声的肢体语言也是和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不要使用责备语言

使用“我”与“你”为主语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件事,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例如:这两句话“我觉得不太舒服,因为电视声音太吵了。”和“你把电视开那么大声,我觉得很不舒服了。”表述的是同一件事,前者描绘个人主观感受,后者带有责备意味。妈妈在纠正宝宝错误行为的时候,应尽力避免令宝宝感受责备的语言,而通过描述自己感受来令宝宝体会别人的感觉,进而调整自己的行动。

关注宝宝语病的时机

宝宝说话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诸如“猫猫把我捉住了”之类的语病,尽管知道是错误的,但妈妈爸爸还是不要立刻打断宝宝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句子,耐心听完后,把这些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话语用成人的方式说一遍。不要刻意地纠正宝宝的语病,而是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相互理解才能更好的沟通。

训练方案

方案一:做游戏

目的:促进宝宝和周围人的交流

方法:父母可以让宝宝同小伙伴一起在家里玩过家家的游戏。让孩子拿出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和小伙伴一同分享,并试着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次等孩子们游戏结束后,父母就可以亲切地问问孩子:“今天扮演了谁啊?游戏好玩吗?”以此积极地引导孩子把整个游戏过程描述一遍,这对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这样的游戏还有利于让孩子学会和其他同龄人交流沟通。

方案二:看动画,说故事

目的: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方法:很多小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是一个内容形式都非常丰富的载体,孩子们往往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而在看完动画片后,他们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想法。这个时候,父母要合理地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故事情节。如果可以,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扮演动画片角色的游戏。

方案三:说儿歌

目的: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方法:找一些儿歌,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可以促进宝宝的理解能力和语言发展能力。

在教的时候,家长要给宝宝多次重复的语调和声音的刺激,引发宝宝对自己发音的兴趣。

方案四:多带宝宝接触世界

目的:让宝宝学会提问

方法:当宝宝长到1岁多时,父母就要经常带着宝宝到外面去,外出的目的是让他看外界各种各样的东西,培养宝宝观察万物的兴趣,激发宝宝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培养宝宝的注意力。如,你可以边走边对宝宝说:“这是高楼、那是汽车……”如果你描述的东西可以摸的到,最好让宝宝自己摸摸看。如,你可以捡起一片树叶,告诉宝宝:“宝宝,这是树叶,轻轻的、薄薄的……”。宝宝看得多、听得多后,就会提前学会提问,学会和爸爸妈妈交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