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帮助孩子建立数概念,开发孩子的数学智能

2018-04-15 作者: 曾建英
第五节 帮助孩子建立数概念,开发孩子的数学智能

许多父母认为幼儿4岁左右才初步形成数字的概念,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3岁前,孩子数学潜能开发的重要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幼儿的数字概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前)——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第一,对数量有笼统的感知,他们对明显的大小、多少的差别能区分,对不明显的差别,则不会区分。

第二,会口头唱数,但一般不超过5。

第三,逐步学会手口一致地对5以内的实物进行点数,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

总之,此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把握客体的数量,只具有对少量物体的初步的数观念,还算不上真正具有了数的概念。

第二阶段(3—5岁)——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第一,点数实物后能说出总数,即有了最初的数群的概念。末期开始出现数的“守恒”现象。

第二,前期儿童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和前后顺序。

第三,能按数取物。

第四,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有数序的观念,能比较数目大小,能应用实物进行数的组合和分解。

第五,开始能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这一阶段儿童所反映出来的特征表明他们已在较低水平上达到了形成数概念的指标。

第三阶段(5岁以后)——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第一,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能保持“守恒”。

第二,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字运算过渡。

第三,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到后期一般可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个别的可能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在较高水平上形成了数的概念,并开始从表象向抽象的数的运算过渡

综上可知,婴幼儿期,尤其是1岁10个月左右是婴儿掌握初级数字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开发孩子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此时期接受到科学系统且具有个性化训练的孩子,他们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理想的发展,这不仅在心算能力、掌握数字概念以及空间概念方面表现突出,而且他们的情商和智商也远超同龄人。因此,父母应把握孩子认识数字的关键期,耐心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案例分析

讲述人:年女士

宝宝资料:鹏鹏,男孩,一岁半岁。

中午奶奶哄宝宝吃饭时指着墙上挂着的小红灯笼逗宝宝玩,奶奶一边看一边指着灯笼数。这时,让我感到吃惊的事情又发生了,奶奶数“一,二……”刚说完,宝宝就赶紧接口:“三”。我愣了一下,也顺势往下数:“四”,这时宝宝又脱口而出:“五”!这时候奶奶也听出名堂来了,接着数了“六,七”。更令我们吃惊的是宝宝又接着数了“八”,当时我和奶奶两个人都吃了一惊。我想他可能是蒙对的吧,对于一岁半大的孩子来说,掌握数的概念好像还不太可能,尤其是能把十以内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听起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我按捺住狂喜,想试探试探他,顺便借着这个劲让他对数的认识更深一步。于是我就把刚才数过的数三个一组再数一遍:“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也只数到九,没想到儿子马上接着说:“十”。

这回我彻底惊呆了,没想到儿子居然从一位数能数到两位数。我就这事儿想了很久,最后总结出四个字:厚积薄发。原来我家附近有一所小学,平时学校每天早晨早操广播一响,儿子就会跟着音乐说“一二一”,但这也仅限一,二这样的小数,可能一般的小孩鹦鹉学舌都能说出一两个小数。

同时我家住四楼,每次上楼梯我们都让他一边上一边数,有时来劲了还不要我们扶,自己扶着楼梯往上走,那时我从书上就学到儿歌:一二三,翻大山。四五六,吃鱼肉,七**,喝小酒。没想到平时这些不经意的儿歌,儿子还真学到了知识,看来寓教于乐,真是儿童教育的经典概括。

这几天,儿子对数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常常听到他说六、七、八这样的大数,也喜欢数数字,但有时也有错的时候,并不能时时把数字一个不错从小到大地数出来。有时连我自己也不相信。

解析: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是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千万不要以为数学是上学之后的事情,专家告诉我们,婴幼儿期是人类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宝宝0——3岁年龄段,就应该引导和启发他们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了,因为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这样一些基本的“细胞”开始的。这个阶段的培养可以是通过生活的潜移默化,也可以是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玩一些数字小游戏。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让小宝宝在生活中快乐轻松地学数学,觉得数学好玩。

亲子课堂

宝宝进入两岁以后,数的概念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就像许许多多的敏感期一样,抓住这个数字概念的第一敏感期进行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字概念的教育与算术、数学完全是两码事情。在培养孩子数概念方面,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了解什么是数的概念

对孩子而言,最简单而最直接的概念就是知道多与少、大与小的区分。当你问他“7和5哪个大?”,他不假思索地回答“7”时,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字概念。而这,比他知道“7-5=2”更有意义。

过早进行数学、算数训练是误区

除了个别天才儿童外,让三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做数学题不仅不会有开发智力之效,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因力不从心而早早丧失对数学的兴趣,更有可能让孩子丧失宝贵的学习数学自信心,实为得不偿失之举。

当然,不让孩子做数学题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接触数概念。鉴于婴幼儿的脑海中还是一张白纸,往往容易接受新概念,家长和教师此时若能抓住时机及早向他们灌输简单的数概念,则能对孩子的数学智能发育起促进作用。此外,如果灌输得法,孩子从小就具备对数学特感兴趣且思维敏捷、反应灵活的数学头脑,无疑将有助于孩子成才。

用实物代替抽象的数字

在最初的阶段,培养孩子时不要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也不要丢给宝宝一些干巴巴的数字,这对他们毫无意义。实物才是宝宝能够理解的唯一事物,只有在一遍遍的重复与教育之后,他才可能真正理解数字的涵义,原来“1”代表的并不一定是一只苹果,而可以是一块糖、一个小朋友、一座房子等等所有的单个物体之后,他就能触类旁通,真正明白数字的含义。

学数数非常关键

在宝宝理解数概念后,家长就可以教孩子学数数了。数数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爬楼梯、上台阶、分水果、数纽扣,用游戏的方式在生活中任何时间段里穿插,比单纯地坐下来练习数数要愉快得多。

家长如果有空,可以两个人一起陪宝宝数,比如爸爸数1,妈妈就数2,宝宝接一个3,这样循环地数,难度虽然大,但效果却会好很多。宝宝学数数的难点在“进十”,很多孩子能顺利地从1数到9,却很难从9数到10,所以家长在陪孩子学数数的时候应当注意把这些进位的难点留给孩子,一次次深化孩子的印象,最终达到记忆目的。

利用生活中的教具

市面上有很多训练孩子数概念的教具,其实,那些昂贵的数学教具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替代品,因为孩子对它们熟悉,往往更有效果。比如,吃水果的时候,妈妈可以拿一些水果让宝宝比较是橘子多还是香蕉多呢?孩子搭积木的时候,家长可以鼓励他搭乐高这种等量、等大的小块积木,不同的块数拼接在一起,长短就不一样了,而且还是同比例的增减,这完完全全就是数棒的模型。总之,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各种各样的教具,家长应该树立一个用直观的教法来灌输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观念。

训练方案

方案一:厨房里的数学题

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概念。

方法:买一本儿童菜谱,和孩子一起做一道美味的点心。首先,你让孩子选择一道他喜欢的菜式,然后要求孩子负责准备原料。给宝宝标有刻度的量杯、小碗和调羹,让他准备50毫升的水、1碗面粉或1勺糖。如果宝宝不懂计量单位,家长可以简单地教他认量杯上的数字,学着计算合适的分量。

方案二:口头背数

目的: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方法:先教会宝宝口头背数,顺序从1——10,等到孩子反复熟记后,再教孩子背1-20。在这个基础上,家长还可以教孩子学习点数,先训练从1点到3,如“给妈妈三块饼干”、“给奶奶拿一个苹果”等等。

方案三:打电话

目的:训练宝宝记忆不规则的数字组合。

方法:在一些节假日里,你可以列出一张朋友和亲戚的电话单子,依次给他们打个问候电话。您可以拿着念号码,由宝宝拨通电话。当然,您也可以和宝宝换一下分工,由宝宝大声地念出纸上的电话号码,家长负责拨电话。或者你可以在平时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记住家里的电话和爷爷奶奶家的电话。

方案四:唱数字儿歌

目的:让孩子学到数学知识

方法:家长需要挑选一些带有数字的儿歌和童谣教给宝宝,例如: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摇,

5像衣钩挂衣帽,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勺子能盛饭,0像鸡蛋做蛋糕。

这些数字儿歌可以帮助宝宝掌握基本的数字概念,让他了解到学数学不单是做题目和上课,在游戏和唱歌的时候,也可以学到数学的知识。

方案五:归类游戏

目的:培养孩子的数概念

方法:把家里的毛巾、手帕、浴巾等纺织品混在一起,让宝宝根据不同的颜色分成几个组,比如红色组里有红毛巾、红手帕等。另外,当孩子分组好后,家长还可以提问:“红色组里包括了多少东西呢?”引导宝宝数一下,然后他能得出答案,如有3条红毛巾、1条红手帕和4双红袜子,红色组里一共有8样东西。

方案六:数字配对卡

目的:增强孩子的数学抽象性思维的建立。

方法:给孩子买一些水果、动物、生活用品的图片,越多越好,准备一张硬卡片。东西准备齐全后,家长开始在卡片上贴上1个苹果、2个橘子、3只小猫、4个杯子等,然后让孩子在每张小图片下写上相应的数字,在孩子落笔前,家长最好引导孩子回答出正确的数字。这样,一张数字配对卡就做成了。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看这张卡片,并反复强调“1个苹果、2个橘子”。等孩子对卡片内容熟悉了以后,家长还可以这样提问“1个什么?”提示孩子把苹果找出来。

等到孩子熟悉了这些数字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再制做一套不同的卡片,这次就全部让孩子亲子动手,家长从旁协助。如果孩子完成得好,则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奖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