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帮孩子建立起正确的判断标准,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

2018-04-15 作者: 曾建英
第一节 帮孩子建立起正确的判断标准,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

说到逻辑性往往会感到高深,其实逻辑性与思维是一体的。“思维发展心理”学揭示,逻辑性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和动物有本质区别的一种表现。

逻辑性,主要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指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这是认识的理性阶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产生认识过程的突变,才能具体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

正确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即合乎思维的规律性,而思维的规律性是与客观规律性相吻合的,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的。

儿童天性顽皮好动,孩子间互相交往游戏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当互相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孩子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通过自己的方式加以解决,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倾向的行为和言语,如不及时纠正,将成为一种习惯。

家长制止和纠正的孩子不良行为的同时,孩子们往往会举出其他孩子的例子加以反驳,为何他可以这样或是他先这样做的,孩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看似在向家长提供其不良行为的参照物,为自己辩解,其实是孩子在选择一种行为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他能我也能”。

出现这种情况时,作为家长必须要进一步明确告诉自己的孩子:“一个人能不能做一件事,不能光看别人是否在做,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能否做一件事的标准不是别人在做而是这件事能不能做,是对还是错,是安全还是不安全。”进而一步步引导孩子学会判断。

要学会判断,必须要先知道判断的标准,那么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标准从哪里来呢?判断的标准在社会上通过文字和人的言行这二个载体予以体现。

首先谈谈文字标准:文字标准的特点是有利于流传,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延续,有利于传播和继承,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强。由于文字标准要经自己阅读或他人教育后才能获取,因此,父母可以主动向孩子讲述一些包含做人常识和道理故事,这个故事将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一个大概的标准框架。

其次是言行标准:孩子会以他人的言行作为参照物,特别是父母的言行,其特点是直接、快速、有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孩子受本身年龄和学识的限制,他们只知道是父母的言行是可以参照应用的标准但不知道是否正确是否科学,看来父母的言行是否能成为一个提供孩子正确帮助的科学合理的标准不能依靠孩子来把关,只有父母自己把关了。如果父母可以自己做错的事却要求孩子去做对的事,孩子是无法认同的。因此身为父母,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时孩子做错事了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也错了。

可以说,父母的言行有时往往象生物遗传基因一般在孩子身上产生抹不去的印迹,甚至决定孩子的一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只有通过孩子本身学识的提高来加以克服和修改,其过程是漫长的。父母应当随着孩子的成长一起成长,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掌握和使用正确的判断标准的方法和方式,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依靠正确的标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案例分析

讲述人:赵女士

宝宝资料:明明,男孩子,4岁半

判断和推理是逻辑性思维,爸爸、妈妈必须在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去发展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日常生活和实际活动是孩子思维发展的源泉,我和孩子的爸爸是这样引导自己的孩子从玩水的活动中增长智慧的:准备一盆水,此外是积木、筷子、纸船、铁钉、曲别针、玻璃球、塑料盖……让孩子自己去玩,孩子将各种东西放进水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到水底,孩子在玩耍中发现,木质的、塑料的都是轻的,于是作出凡是轻的东西都能浮在水面上的肯定判断。重的东西都沉在水底,铁钉是重的,玻璃球是重的,所以铁钉、玻璃球沉在水底,孩子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推理。

这时,爸爸拿出一只空铁盒问孩子:“这只铁盒会沉还是会浮?”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沉”。可当盒子放进水中,却高高地浮在水面上,孩子在摆弄盒子时发现盒子是空的,空盒子尽管是铁的,也能浮起来。孩子在玩耍中探索,在玩耍中进行比较概括和判断推理,认识各种物体的体积、重量、形状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在培养孩子判断力的过程中,我和孩子的爸爸有以下几条心得:

1、让孩子在玩耍中探索求知。知识不全靠机械的记忆,知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发现获得,孩子掌握规律性的知识越多,就越能促进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发展。

2、教孩子学用“是……”、“不是……”、“因为……,所以……。”等句式,发展孩子的语言,以养成判断推理的习惯。

3、满足孩子寻找事物原因以及事物间本质联系的求知**。让孩子主动探索周围世界的奥秘。耐心地、准确地给孩子解答“为什么”,引导孩子去发现“为什么”。

解析:4-5岁是孩子判断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3-4的小孩子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例如,对斜板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3-4岁儿童认为是“(球)站不稳,没有脚。”对只有一条腿的桌子是否倒下来的现象,3-4岁儿童认为“要倒,是烂的。”而5-6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按事物的隐蔽的,比较本质的联系,作出判断和推理。如,“皮球是圆的,它要滚。”(桌子)断了三条腿,它站不稳。“(乒乓球)空,会漂”。“(磁球)不是空的,是石头做的,就会落下去”。因此,在孩子4-5岁这个过度期,父母应当帮助幼儿学会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分解出来,并且概括起来,帮助孩子学会概括规律,提高孩子的判断力。

亲子课堂

判断力很少作为智力培养的专门项被提出来,但事实上,与想象力、记忆力等需要一定先天条件的能力相比,它却是孩子后天智力培养中可操作性最强的一种。判断力,是指人们在探讨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大脑储存的知识量,观察事件周边的相互关系,经过综合思维迅速得出正确结论或有效方法。由于判断力的运用过程中需要具备准确度、速度、知识量、胆量等条件,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条件的训练下手,培养孩子的判断力。

反应速度的训练

发现问题时,孩子是否能够迅速开动脑筋,搜索与问题相关的原理或经验,与判断力的合理开发息息相关。思维能力的开发就由思维能力的训练入手,家长可以通过猜谜、抢答、成语接龙等游戏调动孩子的注意力,这些游戏参与度要求高,能使孩子在短时间内精神高度集中,用积极性和挑战性激发大脑潜能,从而培养反应速度。

知识储备的增加

需要一定知识储备作为支撑才能提高孩子判断事物的准确度。判断力的成功使用,重点还在于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因此,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行不通的。要让孩子获得知识储备,首先,要多让孩子进行观察和阅读,将自然常识蕴含于生活中,扩充孩子的知识面;其次,家长应当过给孩子讲解社科人文、人情伦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直观地为孩子示范和举例:通常这种情况是如何引起的、又该如何解决?

宽松自由的环境

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方能造就勤于思考、敏于想像、乐于表达的孩子,只有家长善于创造活跃的发言环境,孩子才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一次次的谈话中,孩子可以向家长学习比较,总结经验,培养准确的判断力。制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对孩子的家教方式上需避免**,尽量多给予孩子发表看法的机会,适时引导孩子的思维方向,让孩子学会准确思考和简练表达。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发言,孩子会慢慢适应独立思考,寻找恰当的建议时机,成为家庭中踊跃参与讨论的一员。

无论孩子长大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判断力都是取得成功的必备能力之一,敏锐思维、准确决断并不是一句空泛的形容,而是包含化解在细碎的家教方法之中。为孩子的智力加分,为明天的成就打下基础,不妨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训练方案

方案一:看看它们是谁的?

目的:初步理解物与人、物与物的联系

方法:找一些图片,如鞋子、图书、眼睛、帽子、摩托车、饮料、皮包、童车、玩具等等,让宝宝辨认,看看哪些是宝宝自己用的,哪些是爸爸用的,哪些是妈妈用的。类似的还可以用一些相关物体的图片,如眼睛、书、碗、勺子、扫帚等,放乱后让宝宝理出对应的关系。

方案二:给妈妈推荐饮料

目的:培养宝宝的判断力

方法:多向孩子讨教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和孩子去麦当劳,你可以发问:“今天妈妈不饿,只是有些口渴,妈妈该吃些什么呢?”然后让宝宝给你推荐一些饮料。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种很浅显的提问,孩子在判断实践在这里得到很强的锻炼,因为他给你的建议果然能解决你的问题,他敢于为大人做出其他的判断。实际上很多决策并不需要多大的智慧,更多的是需要魄力,有魄力决策之后能去实施。这种魄力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方案三:陪宝宝游戏

目的:帮助宝宝建立一种形成判断力的模式

方法:注意宝宝经常爱玩哪些小游戏,参与进去。比方说有的孩子会在房间里把书本、积木、盒子什么的叠起来,叠得高高的。这时候你应该当个求知者,问孩子为什么叠这么高呢?也许他回答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他是靠直觉去做这件事的。他就回答:好玩。

那么你继续讨教:为什么爸爸叠到你那么高就倒下来了呢?那么,他就来教你,怎么叠得更平衡,更高,他的判断力得到极大的实践。整个过程中,他就非常自信,他发明了一种游戏,又掌握了方法,并且还有人来讨教。这给他建立了一种形成判断力的模式:这个自己发明的游戏是很有乐趣的,也有别人玩的,自己掌握了技能。

方案四:听声找物

目的: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

方法:父母把一样东西事先让孩子看过,然后请他暂时离开,把东西藏好。接着弹起钢琴或电子琴,请孩子进来寻找,当他一走近所藏之物时,就渐渐弹出低音,若是走远了,就渐渐弹出高音,如果孩子不注意声音的高低,就很难找到这样东西。家里没有钢琴的话可以用其他声响来替代。这个游戏对训练宝宝的听力颇为有效,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