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儿童(0~6岁)逻辑思维的创建、发展

2018-04-15 作者: 曾建英
第二节 学前儿童(0~6岁)逻辑思维的创建、发展

孩子了解世界、认知事物,不仅通过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各种各样的形状,还要运用大脑进行分析、思考、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各种思维活动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它是借助概念、推理和判断,提炼出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的规律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在面对出现的问题和事件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所以促进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儿童逻辑思维的创建和发展过程。

孩子从刚出世起就开始了逻辑思维的创建。事实上,生命伊始我们的孩子就开始一刻不停的通过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迅速而大量的采集、整理、储存信息了。

人类成长的过程首先要进行信息的收集、采集和积累,然后进入逻辑思维的创建、丰富的成长过程。最后,未来一定的目的对逻辑思维进行使用。

那么什么是信息呢?信息就是指能够为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信息采集器官采集到的各种直观的、抽象的事物(例如,文字、数字、音乐、景物、色彩等等都被称之为信息)。

它分为两大范畴,即:机械类信息与生动类信息。而这两个范畴又都涵盖三类信息,即社会经验类信息、生活经验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

可以说逻辑思维的使用过程,则是为目的的实现永无休止地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人类生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逻辑思维从创建时期、丰富成长时期、到使用时期的形成过程。

皮亚杰认为,孩子自0岁开始进入逻辑思维创建期。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积极、尽可能大而丰富的收集采集、整理和储存信息的工作,这个过程持续到孩子3岁基本结束,因此,0——3岁是逻辑思维的创建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会具备一定的信息量和自我编织逻辑思维的最初能力。

随即,3~6岁的孩子逻辑思维进入丰富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在持续采集信息的同时,开始尝试自我编织逻辑思维并用以实现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储备和交换;当孩子成长到15岁的时候,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基本结束,这个时期的结束预示着孩子逻辑思维的使用时期开始了。

因此,孩子逻辑思维的学前阶段培育应该围绕着0~3岁和3~6岁这两个时期的规律来合理地进行。

案例分析

讲述人:李女士

宝宝资料:方方,女孩,14个月

这两天我突然意识到14月大的宝宝已经有了逻辑思维了!

昨天我因为一个饭局回家比较晚,爸爸难得给孩子洗一次澡,他本来高高兴兴的抱着宝宝去洗澡,突然接到领导电话,只好把孩子交给姑姑就出门了。谁知道,刚听到“爸爸带宝宝去洗澡”却看到爸爸走掉的宝宝,完全理解自己被爸爸骗了,于是可怜宝宝从坐在澡盆里开始,嘴巴里面就不停地嘟囔着“不叫爸,不叫爸”,一直到睡前吃奶都在说。帮忙洗澡的外婆问孩子:“为什么不叫爸爸呀?是不是爸爸说要给你洗澡结果走了?”孩子居然难过地回答说“嗯”。

听说这件事情后,我非常惊讶,这次,她可是自己根据理解设计出来的词语组合,而且不论从意思还是语法都是对的。

我不禁感慨孩子的智力发育超越了大人的想象,也暗暗提醒自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了。

从这时候起,我和家人都开始注意在生活中的言行,尽量多地对孩子讲话,就象对大人一样,用正确且条理清晰的语言对他们说话。我咨询了一些有经验的育婴方面的专家,他们都建议我平时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可以多用一些这样的词汇,例如空的和满的、大的和小的、轻的和重的、长的和短的、最先的和最后的、多的和少的等。还有一些像1本书、3堆花生、4扇门等词汇也要常常使用,这样能使宝宝由此产生逻辑性的思维……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我们开始和宝宝讨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比如,长翅膀的就是鸟吗?会飞的就是鸟吗?不会飞的就不是鸟吗?生活在水里的都是鱼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就应该和孩子经常进行一些探讨,既有趣,又有科学,更能培养孩子掌握明确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方法,也会有利于孩子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一些有关判断问题的副词,如,都,全部,不是,就是,很,非常,应该,必须,等等。

解析:逻辑思维能力在一般的家庭教育中是相对缺乏的,这既有家庭教育特殊的情感性所决定,也与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以及家长本身逻辑思维能力有限的影响。家庭教育之中,家长完全可以借助于家庭生活的日常事物来引导孩子理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家长更要引导孩子注意道理与道理之间的关系。就是探讨“因为什么是什么,所以什么就是什么”的问题。天长日久,对孩子的思维能力会大有益处,而且也能够很好的配合孩子以后在学校里受到的知识教育。

亲子课堂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那么从何入手呢?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学家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采集良好的信息

我们在前文提到,孩子成长的过程首先要进行信息的收集、采集和积累,然后进入逻辑思维的创建、丰富的成长过程。因此,在孩子0-6岁这个阶段,父母应当了解和实现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合理驱动。我们建议父母的培育内容是富有韵律的儿歌、诗歌、古诗、故事等。

学习分类法

让孩子学会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将东西归为一类。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从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认识大群体与小群体

父母应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群体的名称,如家具、动物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

了解顺序的概念

教孩子掌握顺序,这些顺序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

建立时间概念

孩子的时间观念很模糊,对孩子来说,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才会对你的话做出正确的反映。

理解基本的数字概念

不少孩子在两三岁时就能从1数到10,甚至更多。但是,他们这种“数数”,与其说是在“数数”,不如说是在“背数”。父母在孩子数数时,应多点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让孩子从一边口里有声,一边用手摸摸物品,逐渐过渡到用眼睛“默数”。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数字准确表达的概念,父母们应尽量讲得准确。同时,还应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数词。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关系,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增加减少的概念。

掌握一些空间概念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空间概念的,这需要后天的教导。父母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导孩子,比如:“把吸管放在杯子里”。对于孩子来说,掌握“左右”概念要难些,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我们一起往左走”、“布娃娃在宝宝右手边”这样的话语。

训练方案

方案一:学数数

目的:帮助宝宝有目的、有指代性地数数

方法:拿出两个苹果教宝宝学习数字“2”,让宝宝理解数字“2”所指代的是两个物体。开始可以先用2个或3个物体让宝宝认识1、2、3,而后逐步增加物体的数量,让宝宝学习更多的数字。

初教宝宝数数的时候,你可以让宝宝边数数边逐个摸摸他计数的物体,数1时,让宝宝摸摸第一个苹果;数2时,摸摸第二个苹果,依次类推,随后他就可以不用你的提醒和帮助,自己数数了。这种游戏并不一定要刻意地展开,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个场合教他。例如收拾书本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数一数有多少本书;布置餐桌的时候,让孩子数数有多少碗筷;把玩具放回玩具箱的时候,也可以让宝宝数一数放进去了几个。

方案二:找关系

目的:让孩子学会找出两种不同事物的关系

方法:爸爸妈妈可以问如下问题让孩子回答:太阳与白天的关系,就如同月亮与什么的关系?爷爷与爸爸的关系,就如同爸爸与谁的关系?农民与农田的关系,就如同工人与什么的关系?找关系训练法是一种通过让儿童找出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训练儿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力的方法。

方案三:找同类训练法

目的: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

方法:家长把下列几个词念给儿童听,让儿童找出哪个词与其他4个词不属于同类。

椅子 桌子 凳子 沙发 躺椅

这种训练可以让孩子直观地理解一些物体之间的关系和理解它们的含义,从而达到训练儿童抽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方法。

方案四:下一个轮到谁

目的:帮助孩子形成数学概念

方法:

1、准备飞机模型、积木、洋娃娃等宝宝生活中经常有的玩具。

2、然后爸妈一边念着“飞机模型、积木、洋娃娃……”并将物品依序排出。

3、让宝宝按照排好的物品顺序,念出他们所看到的物品。

4、然后问宝宝积木的下一个应该是什么呢?再下一个呢?

5、可以请宝宝重复多念几次,察觉出次序感。

相同型式是数学的概念之一,也是语言、听觉甚至是动作的训练,通过眼、耳及语言的方式,能帮助宝宝更清楚认识“型式”。

方案五:谁是不一样的?

目的:培养宝宝熟练“分类”概念的基础。

方法:

1、在一堆相同的东西中,放一个不同的物品,例如:一堆书籍中,放置一挂香蕉。

2、请宝宝拿出那堆东西里不一样的物品。

3、当宝宝把东西拿出来的时候,请宝宝试着说明为什么要拿出这个东西。

4、听完孩子的理由后,父母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宝宝建立“异与同”的概念。

爸妈还可以根据宝宝的实际状况,提高这个游戏的难度:如说一堆苹果中放一个梨子;在一堆一角硬币中,放一个一分硬币,让宝宝能够区别细微的差别,同时也可以让他了解,苹果、梨子虽然有颜色、形状、气味上的差异,但都是水果,有共同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