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已开始能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但限于经验贫乏,他的推理经常不合逻辑,还表现出经常用自己的生活逻辑和主观愿望来替代事物和现象本身客观逻辑的特点。
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首先要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他积累大量的事物和现象的印象,打好正确推理的感性基础。日常生活和实际活动是孩子思维发展的源泉,有位年轻的妈妈是这样引导自己的孩子从玩水的活动中增长智慧的:一盆水,此外是火柴杆、积木、竹筷、铁钉、曲别针、塑料盖、玻璃球……让孩子自己去玩,孩子将各种东西放进水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到水底,孩子在玩耍中发现,木质的、塑料的都是轻的,于是作出凡是轻的东西都能浮在水面上的肯定判断。重的东西都沉在水底,铁钉是重的,玻璃球是重的,所以铁钉、玻璃球沉在水底,孩子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推理。当爸爸拿出一只空铁盒问孩子:“这只铁盒会沉还是会浮?”孩子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沉”。可当盒子放进水中,却高高地浮在水面上,孩子在摆弄盒子时发现盒子是空的,空盒子尽管是铁的,也能浮起来。孩子在玩耍中探索,在玩耍中进行比较概括和判断推理,认识各种物体的体积、重量、形状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让儿童进行分类、理解、概念形成方面的练习,使他的思维活动逐步地摆脱具体形象的知觉限制,逐步地由半逻辑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进一步完成正确的推理。
再次,对于儿童的错误判断和推理要以巧妙的方式指出来,并让他自己逐步地理解、纠正。例如有的幼儿一清早打开窗户,看见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他就推理为打开窗户引起了太阳的升起。对此,家长可带他到户外、山顶观察日出,使他理解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推理。
最后,家长应当通教孩子学用“是……”、“不是……”、“因为……,所以……。”等句式,发展孩子的语言,以养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满足孩子寻找事物原因以及事物间本质联系的求知**。让孩子主动探索周围世界的奥秘。耐心地、准确地给孩子解答“为什么”,引导孩子去发现“为什么”。
案例分析
讲述人:燕女士
宝宝资料:潇潇,男孩,五岁
我是在儿子四岁开始教他下象棋的,在此之前我对象棋也是一窍不通。
我们去新华书店买了本有关象棋入门的书,又买回来象棋。我一边看书一边教潇潇,先从认识车、马、炮等32枚棋子开始,然后照着书学摆棋盘。一周后,我就已经粗通象棋门道,便开始教潇潇棋子的走法和规则。在教潇潇下棋的一开始,我就告诉他下象棋与做人的道理——要胜不骄、败不馁。并且约定,不论和谁下棋一定要遵守落子生根,不许悔棋的棋风。
潇潇进步得很快,没几天他便指出:“妈妈,你说的蹩马腿怎么每次都不一样,到底什么是蹩马腿?”这个问题有些偏了,我没办法从书里找到答案,只好请教办公室的同事。当同事们知道我在学象棋时,纷纷表现得很讶异。当他们得知我是在教儿子时,便非常热心地打开棋盘教我。每天我都会带着我搞不明白的问题去请教他们,然后再回来教给儿子。就这样,我和儿子终于学会了象棋的基本下法和规则。
每天只要一有空,儿子总会摊开棋盘兴致勃勃地说:“妈妈,来杀一盘”。渐渐地儿子的棋艺见长,我已不是他的对手了,我就邀请比他大的小朋友来和他下棋,但是上学的孩子有功课,玩的时间有限,我又领他到我们处长家下棋,由于儿子从小养成对人有礼貌、不说脏话的好习惯,单位上的同事们都很喜欢他。我们处长对他更是喜欢有加,经常主动地邀请儿子到他家去下棋。在“高手”的指点下,儿子的棋也下得越来越好了。
慢慢的,活动室的象棋对奕圈里也有了潇潇的一席之地。后来儿子为了提高棋艺,自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些更高深些的象棋书,经常自己照着棋谱下残局。再后来,不满足于象棋的他又买了本围棋入门的书,自己瞎摸着开始学围棋。
我渐渐发现,自从儿子学会下棋后,干事开始变得有章法,逐渐地养成了勤于思考和做事严谨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充分的表现出来,可谓是受益匪浅啊!
解析:象棋这种游戏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让对方察觉到自己的作故意图,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来对付对方,都要看清对方的用意如何?要从各方面来观察,并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战术。也就是说,实际上不用动棋子,只在大脑构想下一步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得出结论。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推理游戏。因此,教小孩子下棋其实就是最好的,训练孩子推理能力的方法。
亲子课堂
逻辑推理是按照逻辑规则进行的推理,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之一。它是由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心理过程。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具备了基础知识后,进行复杂的抽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呢?
帮助孩子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
帮助孩子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让孩子学会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孩子多角度看事物的过程中,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同中求异”的思考习惯,即,把相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将相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同时还必须学会“异中求同”的思考习惯: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将不同的事物归纳起来。
发挥想象在逻辑推理中的作用。
想象力的发挥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孩子的想象素材,扩大孩子的知识范围。孩子的知识基础越坚实,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然,知识只是构成想象的基础,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想象力越丰富。想象力是否丰富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有对知识进行形象加工,有正确表象的习惯。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正确表象习惯。再者,家长应该丰富孩子的语言。想象依赖于语言,依赖于对形成新的表象的描述。因此,语言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有意识地让孩子积累词汇,多阅读文学作品,多多练笔,学会用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形象和发生的事件,才能拓展孩子的想象力。
丰富孩子有关思维的理论知识。
推理有着概括程度、逻辑性以及自觉性程度上的差异,同时又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形式上的区别。同时,推理能力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多了解一些逻辑思维发展的理论知识,让孩子学会有意识地用理论指导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和心境
心理学研究揭示,不良的心境会影响逻辑推理的速度和准确程度。持续的忧郁、烦恼与恐惧,失控的狂欢、暴怒与痛哭,都会对人的推理能力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父母应当教会孩子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境,使孩子从小就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处事能保持平静、轻松的情绪和心境,从而提高逻辑推理的水平和质量。
训练方案
方案一:这些都是圆的
目的:帮助孩子识别图形,归类
方法:妈妈可以准备一些圆形物品,比如钟表、小皮球、气球、钟表、圆形镜子、弹珠等。游戏开始时,妈妈指着这些圆形的物品说:“宝宝快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圆形的。圆圆的气球,圆圆的弹珠……”妈妈反复地对宝宝说。然后问宝宝:“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形状的?”反复诱导,直到宝宝回答“圆形的”。当宝宝初步掌握圆形这个概念后,妈妈接着让宝宝指出家中还有哪些圆形物体。需要注意的是,宝宝还不能分清圆和椭圆的区别,所以先让宝宝认识笼统的“圆形”。
方案二:每人分1个
目的:理解数字1
准备一盘水果,苹果或者梨,游戏开始时,家长指着一盘水果先问宝宝“这是什么”,让宝宝认一认盘子里放的是什么。然后家长对宝宝说:“我们来分苹果吃,请宝宝来给大家分,1人分1个。”宝宝分时,“爸爸1个”、“妈妈1个”、“我1个”,分对了,家长要说谢谢并同宝宝一起高高兴兴地吃苹果。吃完后,家长又让宝宝分梨,方法同上。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时用的材料可任意选用,如是食品,别让宝宝吃得过饱。
方案三:识别颜色
目的:帮助孩子识别颜色
方法:准备一些五颜六色的积木,游戏开始的时候,妈妈手中拿一块红色积木,要宝宝从那堆积木中中挑选一个和妈妈手中颜色的。宝宝学画时,妈妈应当在一旁观看,提示宝宝注意小草是绿色的,西红柿是红颜色的,让宝宝准确选择画笔,拿绿色画笔画小草,红色的画笔画西红柿。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应当引导宝宝注意周围物品的颜色,如妈妈的围巾是红色的,小儿的帽子也是红色的,这时便可告诉宝宝这两件东西的颜色是一样的。
方案四:谁的多
目的:帮助孩子理解数字
方法:准备一副棋和一个棋盘,游戏开始前,妈妈让宝宝决定要哪种颜色的棋。宝宝决定好后,妈妈和宝宝各拿好自己的棋子。游戏开始后,宝宝和妈妈将自己的棋子排列到棋盘上,直到妈妈喊“停”为止,然后让宝宝比较谁排的多,谁排的少,游戏可反复进行。
当游戏结束时,要求孩子把棋子一个一个收回盒子里。诱导孩子放一个个时说一个,这样同时使宝宝理解1。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应该根据宝宝排的多少来决定自己排的多少,因为要使宝宝有一个明显区别。比如,宝宝排5个,爸爸可排10个左右。爸爸也可比宝宝排的少,激发宝宝的游戏兴趣。
方案五:一起来下棋
目的:训练宝宝的推理能力
方法:棋类是开发孩子智力最佳的选择,因为在下棋的过程中需要孩子高度集中注意力,下棋时不但要考虑自己的棋子怎么走,还要时刻看清对方的棋子怎样走。其次,它要求孩子在走棋之前思考,迅速反应、抉择。
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挑选一种棋,然后抽时间陪孩子玩。可供孩子玩的棋类很多,除了富有童趣的儿童棋类外,最主要的有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
教宝宝下棋的第一步是先认“子”,其实就是认“字”。第二步教走法,即“马走日”,“象走出”之类。第三步教布局,一般都先教“当头炮”。第四步是教“将”法,开始都先教“叠叠炮”。初学时,孩子自然会千方百计地用他学会的那几招,十分幼稚,但以后是边下边学,逐渐进退有序,攻守得法,眼睛也能照顾到满盘的棋子了。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