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期待不同的领导特质,所以没有天生的领导者,是否会成为领导者,要由群体来决定。这与社会心理学家塔杰菲尔和特纳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只有最能够被群体成员认同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领导力,成为统领群体的领导者。
所谓社会认同,是指个体把自己定义成某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并对作为该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产生认同。一旦社会认同出现,个体的言行就会试图与他所属群体的规范——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
比如说,在一个企业中,当纸质化审批程序已经建立起来,各部门已经习惯了这种审批程序时,如若要推行电子化审批,很多部门都会排斥或者不愿意做。因为纸质化审批无形中已成为了该企业的一个群体规范,大家形成了这个认同之后都不自觉地服从于这个规范而不愿意主动去违背。这时就会形成各个部门都在观察其他部门,看他们改不改的现象。
从社会认同的观点来看,群体的存在乃是一种心理的存在,群体中的人们依据某种特征——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的界定特征——而分享着一种关于自我的观念。也就是说,群体规定着自我。因此,某一群体的社会价值或身份,就成为自我的社会价值或身份。
当群体成员形成了对所在群体的认同之后,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排外心理,即对不属于本群体成员或与群体大多数成员持相反意见的人进行排斥或挤压。这种心理对领导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是相当直接的,若一个人不被群体接受,不能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他几乎就很难发挥其本身的影响力。
比如,作为一方领导,很多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后,在技术性工作或程序性工作上还可以处理妥当,但一涉及到决策问题,村民的认知调节、矛盾纠纷的调节等问题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得不到广大村民的呼应。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经验有待加强,同时也反映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缺乏社会认同。
一般在农村,村民的乡土观点和家族观念都比较强,他们会把大学生村官当外人看,再加上大学生村官的生活习惯、行事作风等一系列特征与村民的巨大差异,所以,村民很难对这些大学生村官产生认同。如此一来,大学生村官就很让村民听从他的决策指挥,他的权力就会被架空,导致工作无法展开。
很多大学生村官到地方之后,学说当地的方言或者培养当地的生活习惯,也是这个道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得到村民的认同。
同样的,在一个企业中,不管一个企业领导人或管理人如何有能力,如果没有员工的认同与支持,那么他的能力也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王先生原来供职于一家大型建材公司,是一名优秀的营销管理者。后来,他被山西一家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挖走,担任该企业的营销总经理。上任已一月有余,经过王先生紧锣密鼓地对企业的产品再定位、销售团队构建、营销思路整合等一系列的工作之后,他打算利用今年这个好时机进行销量冲击,但是,他遇见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老板不信任,作为公司营销总经理,面对市场连决定一个促销活动的权利都没有;然后是员工不配合,老员工还是原来的工作习惯,要求员工上报的数据要三四天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再就是执行不力,很多事情员工都不提意见,但是执行的时候却不见动静或行动缓慢……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王先生无法施展自己的能力,公司的销售业绩也就提不上去了。王先生很无奈,主动提出了辞职。
这就是企业中典型的“空降兵”阵亡事件。所谓“企业空降兵”,就是企业从外面招聘进来或从别的公司挖来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人本身很有能力,但由于自身的气质、素质、经历等与企业环境不适应,得不到企业员工的认同,所以并不能发挥自身的影响力。
大学生村官权力被架空和企业空降兵阵亡现象都说明了社会认同的重要性,如果得不到群体成员的认同,即使处在领导岗位上,其个人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可见,谁是领导者是由群体决定的,只有那些能被群体成员认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