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队成员各种各样的行为当中,总有一些是团队领导者希望看到、对团队发展有利的行为,而还有一些行为是团队管理者不希望看到,对团队发展不利的行为。如何让团队成员行为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是每一个团队管理者都面临的问题。
很多管理者都会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管理团队成员的行为,但是,如果奖励和惩罚运用不当,同样会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奖励和惩罚如何选择才不会造成负面的影响?阿伦森效应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人们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这就是著名的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四组人分别对同一个人进行不同的评价,然后观察这个人对这四组人的反应。第一组对这个人始终褒奖有加,第二组对其始终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实验先后对十几个人进行之后发现,绝大多数人对第四组人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人最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挫折感导致的,挫折感的递增,很容易导致人们的不悦以及反感的心理。从倍加褒奖到不再赞扬,会导致人们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接受这种小的挫折。然而,如果不被褒奖反而被贬低的时候,挫折感就会陡然增大,人们就会很难接受这种差别了。
其实,人们对挫败感的敏感和重视,源于人内心的自我价值保护。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终其一生都在营造着自己的自我价值体系,人不能容忍,也不允许他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进行否定和忽视。因此,就会出现阿伦森效应。
把阿伦森效应运用到团队管理上,团队管理者可根据自己欲达到的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奖惩手段,以减少员工的不良行为或巩固员工的良好行为。
1.奖励递减法
在团队建设中,针对于员工的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可以采用奖励递减的方法消除其负面影响。下面这个老人的做法值得管理者借鉴。
一位老人退休之后在一座小镇里静养,但让他烦恼的是,附近住着一群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整天在街上互相追逐打闹,吵闹声让他无法入睡,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说他喜欢听小孩们的吵闹声,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在他家附近吵闹,他就会给他们每人50美分,孩子们都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下午这群孩子又跑来了,并且玩得比以往更放肆。这位老人就给了他们钱并许诺下次来还有报酬。第三天,他们又来了,大肆庆祝,而这个老人又给了他们钱,这次是25美分,第四天孩子们仅得到了15美分,老人解释说他那干瘪的钱包已经快被掏光了。“求求你们,尽管这样,你们明天还能以10美分的价格来玩吗?”
结果,这些孩子们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说,这样得不偿失,因为在他房子前玩整整一个下午才只有10美分。从此再也不去老人所住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样,逐步减少员工某项行为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使员工产生一种厌恶感,进而放弃此种行为。
2.先贬后褒法
对于员工而对于一些需要巩固和加强的行为,则可以采用先贬后褒,也就是奖励递增的方法进行强化。
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在操场上散步,有一个班级在上体育课。陶行知无意中看见一个男生拿起一块砖头,欲砸向另外一名同学。陶行知当场就喝止了这个男生,并让他下课之后到校长办公室去一趟。
当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的时候,那位男生已在那里等候,陶行知面带微笑,坐到该男生身旁,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糖递给那个男生,说:“你比我先到办公室,这是奖励你的。”说完之后又拿出一块糖给那个男生,并说:“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尊敬我,这也是奖励给你的。”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了第二块糖。
接着,陶行知又拿出一块糖,说:“据我了解,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很有正义感,这也是奖励给你的。”男生接过糖之后感动地哭道:“校长,我错了,我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对待同学。”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你已经知道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如果陶行知一位地训斥那个男生,恐怕那个男生不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会对陶行知产生极大的反感吧。正是陶行知的先贬后褒策略使男生不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巩固他今后再不犯这样的错误。
作为管理者,若员工犯了一些错误,在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惩罚过后再给他的新行为以适当的奖励,这样才能巩固他的恰当行为,并且不会能使员工不会嫉恨管理者。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