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影响他人,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权力的运用,没有权力就无法进行领导。但是,不会使用权力,同样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
心理学家麦克里兰认为,个体都有希望影响他人或控制他人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这即为权力动机。
古今中外,人们都表现出一种对权力的痴迷。人们追求权力的动机,或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威望,或是增加自己的财富,或是为了获得异性的情感……总的来说,人类的权力动机可以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
心理学家约瑟夫·维洛夫通过各种方法,唤醒实验对象的权力意识和权力动机——比如对于刚参加完竞选活动等待竞选结果揭晓的人而言,其权力动机就处于被唤醒状态,然后让这些实验对象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活动,再与那些没有被唤醒权力意识的人员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了权力意识的两种表现形式。
受个人化权力动机支配的人,会把生活看成是一场不是你赢我输就是我赢你输的“零和博弈”,他们会以控制他人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的控制欲和征服欲都很强,常常表现出专断、专权,并且喜欢炫耀权力。
在组织企业中,若处在个人化权力动机的领导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一种“统治-服从”的关系,员工往往被看作单纯的工具,完全受领导者支配。这种个人化的统治在小范围的组织内也许会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大型组织中,这种领导模式会产生种种弊端,它会引起某些具有独立意识的成员的反感,增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对抗,甚至使领导活动难以维持。
受社会化权力动机支配的人,清楚地知道个人的力量是众人赋予的,因此他们在行使权力的时候,会以众人的利益为依托和归宿。在组织企业中,受社会化权力动机支配的领导者,会把员工看成事业的动力而非工具,他们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会牢记,领导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众人谋求共同利益。因此,这样的领导者能够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员工,使员工获得组织活动带给他们的收益,这样的领导者会更容易得到组织成员的支持。
所以,真正的有效的领导者不应该是指挥他人、控制他人,而应该是成就他人。曾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说过:“企业的短期发展靠周转,考验的是经营者的能力;中期发展靠产品,考验的是品牌的能力;但企业要长期发展靠的是团队,考验的是领导者的能力”。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树立这样的思想:企业能不能成长是我的责任,我的责任就是让大家跟我一起成长。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建立京瓷株式会社的第三个年头,公司的实力和规模都还不是很强大。有一天,11名年轻的员工找到了稻盛和夫,他们拿着按了血手印的请求书,要求公司定期给他们涨工资以及保证奖金的发放,不然他们就集体辞职。
当时,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稻盛和夫完全有权力根据企业的工资管理制度,毫不留情地拒绝这11名员工的无理要求。但是,稻盛和夫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跟这11名员工进行耐心的会谈。经过长达三天三夜的对话,他了解到这些员工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只是为了使自己和家属将来的生活得到保障。这给了稻盛和夫很大的触动,最后,他对那11名员工说:“我可以保证可以为了大家的利益而竭尽全力地工作……我要不遗余力地使公司发展壮大,如果将来发现我欺骗了你们,你们就算杀了我我也不会有怨言。”
这之后,稻盛和夫的梦想从创立之初的“希望用自己的技术生产的产品能遍及全球”开始转变为“公司永远是保障员工生活的地方”。他认为公司不再是领导者一个人的梦想和天堂,而是所有职工的生活所依,领导者应该把自己的梦想接受全体员工梦想的考验。终于,他实现了他的目标,京瓷株式会社发展成了世界500强企业。
稻盛和夫没有把这11个员工的行为归结为鲁莽、不自量力、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而是认为责任在自己,他建立企业不是为了个人权力动机的满足,而是成就全体员工的利益,这就是他企业取得成功的秘诀。
领导的职责在于影响他人,如果一个领导者仅仅有一批追随者,他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领袖,好、坏领导之间的区别在于他的动机。一个以个人化权力动机为导向的领导者可能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也会有众多的追随者,但是,他产生的这种影响力是为己所用,以自我为目的,并不能带来追随者的成长;而一个好的领导者,他所产生的影响力来自于愿意为其他人增加价值的动机,如果一个人只想通过成为领袖来获得一种自我的权力,那么这样的人迟早会被他的追随者抛弃。只有具有成就他人动机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成为真正的领袖。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