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霏雾难晴(四)

2018-04-15 作者: 细沙子一粒abc
第三十六章霏雾难晴(四)

德育教育,这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只有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实际、万无一失,才能见成效,搞面子工程,是对学生不负责任,是不尽职的表现。Www.Pinwenba.Com 吧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打着发展教育的旗号,以赢利为目的营销机构和个体专业户,专门在网上或以其他方式声称是专家、教育家等来高价收取上课费。这小把戏别人一看就知道是骗人、是蒙钱,可它还是很有市场,办得很红火,其原因就在于它是个双赢的、有利可图的保证双方都能赚到钱的双向合作。就像有些地方把真古迹拆了盖假的,还美其名曰是文物保护;这一拆一盖是要花钱的,只有让资金流动起来、周转起来、运作起来、从银行里跑出来,才能重新更名换性、改头换面、为己所占、为己所有啊。钱生钱,变己钱,这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而且也没有刹车的迹象。

都说在这花花世界上学校相对而言还算是一方净土,受污染的程度小很多,这何尝不是大家希望的呢!可一旦当官的利欲熏心、财迷心窍,这块净土就守不住了。过去学校的运转还很正规,远离外界干扰,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之路,由德育处挑大梁,这些年也积累了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这新校长完全不顾学校的现状,城管都可以外包,这德育教育为什么不能外包?往明里说,这“德育外包”还是创新、还是特色、还赶了个“时髦”,而往暗里看,这也是个来钱的活,不然谁会给你白干,当然这后者可千万不能说出去。为了名正言顺,他要取个漂亮的名字,不就是走个形式嘛,这是他的拿手好戏,只要名字取的好,那就事半功倍、就名利双收、就让你无话可说了。现在最会投机取巧的人早已经发现,玩文字游戏不仅创新快,而且出“业绩”也快。

有那么一天,大家去饭堂吃饭,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对面墙上黑板上贴的大海报,上面赫然写着某日下午要在阶梯大礼堂请某成功人士讲课,名曰“成功人士名家大讲堂”。第一眼看过的反应是,这校长老头真紧跟形势,市面上有啥,他就学啥;第二眼看过,就不接受这个叫法了:何为成功人士?谁给他封的名家头衔?不给钱他会来吗?成功什么了?第三眼再看,就有一种要上网人肉搜索一下的冲动,不给他晒一晒,他不知道什么是网。

原来,这次请的“名家”叫吴学问,看,都叫这名字了,还敢来开讲座,这校长老头怕是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你想啊,有真才识学的人谁会到学校来挣这种钱?这与社会上开班胡说八说有什么差别?正经人家还真怕降低了身份呢。只有那种想与对方互利的人才会厚着脸皮来当什么成功人士、名家等等来蒙钱。这么没谱的事这老头校长都干,不是老糊涂了,就是懒政、就是手痒了,该自己人管的事,都花钱去买了。现在有一种家居养老,就是政府出钱购买中介的工作,为老人上门服务。可这学校的思想教育,就不是用钱买的事,更何况买了假货,如何向师生交代呢。

那天林思刚好上午没课,早餐后一到办公室就上网查看实情,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而且还是一大跳:敢情这吴学问还真是个有名有姓的“名人”。

林思发现在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吴学问的名字,若不是上面的照片与学校黑板上的一样,还真不敢相信这要来学校讲演的就是他。网上有很多他们公司的宣传,按上面的说法他们确实是开班上课的机构,也称自己是“名家”,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是卖保险的,专门招生开班教学员如何推销卖保险。什么保险战术、保险经验、推销大全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经典绝活等课程,说得天花乱坠,不怕招不到学生。再看看课程价码,“哗”,那不是一般的贵,那是贵得让学员定会相信物有所值:上了这个班就能成为成功人士,就能挣到大钱,成为名家名人了。应该说,人家的心理战打得还算有水平,不然怎么会与这校长一拍即合,还真是物以类聚。

网上还说这吴大师有献身精神,热衷于保险事业,一干就是十几年,足迹遍及亚洲各地完成了600多场讲座,已经直接培养超过了几十万人。他在中国100多个培训地点上过保险课,通过他的讲座,直接或间接地启发了大部分中国保险从业员,所以被公认为中国保险营销的启蒙导师之一。唉,这年头谁听过吹牛皮吹死的?可你硬是要挣学校德育工作的钱,那就只好不怕露怯,来个一次性买卖。

后来的结果是,那讲座真不给校长长脸,哪个教师没受过高等教育,谁听不出他那又喊又叫的商业腔调?记得最后有主任在操场上总结这次活动时说:“教室里有很多班的学生在打牌、下棋、玩手机。”这主任还真是认真,还去教室查看了学生看转播的情况,及时发现了问题。当时啊他就想,把课讲成这样也能叫名人,那咱岂不是专家了?就他那点小把戏,不讲还好,一讲都讲拧了,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了解现在的中学生吗?他懂什么是思想教育吗?讲课挣钱也要分场地阿!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他还嫩多了呢!不深入研究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学生的现状,光凭在社会上学来的那点耍嘴皮子的功夫,也敢来挣咱学校的钱,把咱这地方当啥了嘛。再看看那他们那点“行头”,街边大甩卖呢?就算他扯破嗓子那也绝对不会奏效。要说对学生的了解,有谁能比咱这老“专家”更有发言权?不是自夸,他讲十遍,都不及咱讲一遍管用,关键是咱能对症下药啊。咳,这老头校长懂个啥!急煞我这德育处主任啊。哦,现在没有德育处了,原来这老头打的是“外包”的主意,唉,都是钱惹的祸啊。这么看来,也难怪这主任有想法。那商人讲课闹腾的就是个气氛,至于说了什么、作用几何人家不负责,反正人家不是自己冲进学校来的,你再急也挡不住人家商人干活挣钱,也挡不住校长乐意。

不过以后这主任就没机会再检查了,那校长长记性,再搞“外包”时不敢再让全校学生同时在教室参加视频听讲,他怕主任又去查看,又揭他的短。他后来找来的“名人”只给个别班在阶梯礼堂演讲,也不让全校老师“作陪”了,改成了小打小闹,弄个“秀儿”就行,而如何算钱那都不是大家该知道的事。再看这主任的那个总结,那可是一点没说错,当时教室里就是一个字:乱。

林思那天在会场听得也很烦,过后当然也问了学生那讲座课上得怎么样,学生就说:“打牌了,浪费了我两个多钟。”其实哪止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了老师们的时间,那可是个过得超级难受的下午。

文老师那天听完课就说:“都不知道那人想讲什么,那也叫“成功人士名家大讲堂?”

别看文老师年纪轻轻,社会上的事知道的也不少。她就知道,如今这“成功人士、人才、名家”多如牛毛,为了博取声威,只说“成功人士”不够,还得加上“名家”、“人才”、“专家”、“大师”等,方能先声夺人、威震四方、让人不敢找茬。她是语文老师,要求自然高,就那水平还想当有才的成功人士?她越想越觉得这事搞得不着边际。有啥法子,校长也说他自己是人才,这“人才”见“人才”还真擦出了烤人的“火花”呢。可“人才”二字还真是当下的抢眼字,不管你信不信,它都像巧克力,有股人见人爱之势头。

一次文老师去看病,挂了号,找到要看的科室,就见一位老阿婆坐在医生前说她要开进口药。医生说他的药比进口的好,阿婆说她还是要开进口药。医生笑了,文老师也笑了:您看的是中医,中医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是咱们的专利,您要开进口药是不是对中医有看法?好在阿婆老了,医生也不介意。这阿婆想必是慕名而来,别看那是个后生医生,可人家那简介上写的是“高级人才”。不过文老师在他那儿看过几次病,觉得他确实是个好医生,只是这样的人不多啊,再说人家也没出去走穴。

从前招聘,只要有大学学历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后来又升级到研究生学历。现在这个学历也不灵了,要设法把自己变成“人才”才行(没有正经学历也成),才能有竞争力;再不行,就印一个成功人士名片,没准就有人买账呢。

那么,什么是人才?什么是成功人士?在真亦假来假亦真的当下,没人说得清楚。反倒是“成才”一词或许更有说服力:成了就是成了,没成,就是没成。不信,你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看。可这校长拉出来的肯定不是马,好像连骡子都称不上。为此,林思又与校长对着干了,可这次她只想侃侃“人才”二字:

学校就是培养国家栋梁才的地方。不能一说到“才”,就觉得高不可及,其实,“才”就是“材料”(可抽象,可具体),是要派用场的。一棵砍伐好的树,经过一个好木匠的加工,就能成为有用的材料;这木匠又用这材料打出了精美的家具,他就不是一般人,他就是做木匠的好材料,在他的圈子里,他就该是个“人才”,因为他的手艺说明他已经成才了。可见先有成才,后有“人才”,成才是实,“人才”是牌;因此,就有些没成才的人,弄个假名片,就摇身变成“人才”了。

既然“人才”只是个称谓,那就还有“怪才、歪才”。打着“人才”的旗号,专干不合适宜的事,那当然就归类为“歪才”;费力不讨好,反其道而行之,那自然是“怪才”。过去的人,你若说他真有才,那是抬举他,保证让他喜笑颜开。可如今,你再说某某真有才,他肯定把嘴都咧破了。这要怪就得怪人家那小品节目太有“才”了啊。这年头“人才”实在太多,物以稀为贵,还是让别人有才吧,咱们的学生能成才就KO。

“天生我才必有用”,大文豪李白虽然怀才不遇,但他一定自信他自己是块好材料,已经成才,或必定成才。当我们今天诵读大诗人的古诗时,说他是人才或成功人士,都不确切,人们多称诗仙李白为“奇才”。如此看来,“人才、成功人士”啥都不代表。

有一阵子,汽油价狂涨,就有人兜售节油产品,说是能节油百分之二十之多。很多人都掏了钱,希望能省出更多的钱。可专家说,最多只能节百分之三的油,而且还要冒着伤害爱车的风险。但无论专家怎么说,人家产品的销路还是特好。巧舌如簧,人家就凭那三寸不烂之舌,淘金成功!你若说他是“人才”,有人不同意,说他是“成功人士”,更有人反对。不过,行行出状元,不能说你不同意,就否定了人家的成绩。不要把“人才、成功人士”两词拔高了、或神话了,更不要自己顶礼膜拜时,还让别人也跟着拜。

自从有了清明节,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地下的人没想到的,地上的人都想到了。现行生活中的值钱东西,都在有才人的巧思、巧意、巧手之下,呼拉拉地变成了实用的祭品。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什么iPhone5、iPhone6、iPhone7,什么靓车、美娘子、微波炉、电磁炉、花房子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如果地下人有知,差不多也该活过来了,到那时,这些创意者就应该是“成功人士”了!不过他们现在也很成功,愣是把一个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阴雨纷纷的日子,折腾的烟火腾升、鞭炮炸响、山火星星。老天爷都服了,都不敢降雨了,谁再说他们不是“人才”,怕是天老爷都不同意。

有个成语叫志大才疏,本意是说孔融自以为能成就大事,可是“才疏意广,迄无成功。”“无成功”,是说没能达到目的,没做成大事。可见,所谓成功,就是把事做成了,所谓成功人士,就是指那些把事做成的人。那就更不用把“成功人士”这四个字当成另类,还恨不得供起来;大事小事,只要做成了,你就是成功人士,因为你付出了、努力了,这名分就属于你。

其实,最入耳的还是这个“才”字,如:多才多艺,就好找工作;量才录用,是知人善用;才貌双全,是得天独厚;郎才女貌,招人羡慕;德才兼备,是如今选拔领导的标准,可没说“人才和成功人士”这两个词是必备条件。

有一百货大楼门口有一个招聘的牌子,上写:人才招聘。再看下文,原来是要招几个产品推销员,可人家叫得还真够响亮,不知来的人多还是不多。

“成功人士”天天可以出现,今天是了,明天可能又不是了,这就如那众多歌星影星,起起落落是常有之事。“人才”如今是无处不在,说他是,他就是,不是也是。其实,是不是都是忽悠出来的。最不招调该是把要用的人和自己都忽悠成“人才”的人,可人家有这个本事,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