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又见刺客

2017-08-19 作者: 薛猫
第十六章 又见刺客

自从把书院托付给宋应星之后,朱由栋便开始了猪一样的王府生活。吃喝拉撒和衣食住行,没有一个是需要他来操心的。大明朝把各地的藩王这样圈养起来,难怪到最后,当洪水猛兽席卷而来的时候,各地的藩王一个个被摧毁,没有一个扛得住!

朱由栋想起,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可不是这样安排的。老祖宗可是鉴于宋元不建藩屏、王室孤立的教训,便参照汉晋南朝之制,大封子弟,分藩就国,企图永保其朱明帝国的统治。按明代的分封制,皇子封为亲王,授以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其封地建王府、设官吏,其宫室、冠服、车旗的规格仅下于皇帝一等,公侯大臣都要俯首拜调,地位极为尊贵。

诸王在封地,虽然没有治民之责,但有统兵之权。备王府都设有护卫,其兵士少者三千,多者近两万人,而且当地驻军调动,还必须有亲王令旨。于是,分封到各地的藩王成了代表皇帝监控地方军权的人物,而每一个王国则成了一个军事中心。

然而,从建文帝朱允炆到成祖朱棣,一系列的削藩措施,把藩王的统兵之权给剥夺了。护卫被裁撤,仅仅只留下了仪卫。所幸,现在是万历四十六年,朱由栋还有时间改变这一切,不说保卫整个大明朝的天下,至少他得把长沙城或是整个湖广布政使司守住!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和军政要地,长沙从明初开始就成了朱明帝胄的藩封之地,曾先后封有藩王四人,即明太祖朱元璋子潭王朱梓和谷王朱封、仁宗朱高炽子襄宪王朱瞻、英宗朱祁镇子吉简王朱见浚。在这近二百年里,藩居长沙的皇子皇孙们挟天子之威仪,体尊位重,与府、县官共处一城,使长沙罩上了一种神秘的光圈,染上了浓重的藩王色彩。

潭王朱梓为太祖朱元璋第八子,洪武三年封,洪武十八年就藩长沙。当时,明王朝已给他建造了一座王府,设置了拥有三千兵士的长沙护卫。该王府建于长沙城正中,是原元朝湖南元帅府旧址,占地广阔,城垣高耸,外有城门,内有王殿官署,颇有藩王的气派。

朱梓英敏好学,善作文章。在长沙时,他常召集王府儒臣饮酒赋诗,亲自评品其高下。他有恩于民,常骑一匹白马出入城郊。那个时候,太祖朱元璋大兴党狱,法网森严。

洪武六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他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

浙江青田人刘基,曾辅佐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与淮西朋党集团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封为诚意伯,岁禄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则功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

当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胡惟庸任丞相是否合适时,刘伯温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

翌年,刘基告老还乡。然而,由于他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故而深受后者的嫉恨,被解雇革去岁禄。洪武八年,刘基生病,胡惟庸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基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与其子李佑,曾同胡惟庸谋逆。洪武十九年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是受胡惟庸指使。李善长为了大兴土木,向信国公汤和借用卫卒三百名。汤和暗中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颁敕李善长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其妻等七十余人被杀。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宋濂的孙子宋慎亦受牵连被杀,宋濂本人贬死四川茅州。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或许,胡惟庸案只是太祖皇帝的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集权。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其子朱棣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潭王朱梓的王妃于氏是都督于显的女儿。洪武二十三年,于显之子宁夏指挥于琥被卷入胡惟庸案,旋即被杀。朱梓惶恐不安,在其皇父召他进宫之时,与于氏一道自焚而死。第一代长沙藩王温文儒雅,竟自毁于党禁之下,引起了人们无限的同情,名臣夏原吉和著名诗人袁宗道都曾写下诗篇,为之哀咏。

然而,潭王朱梓自焚的真实性却始终扑朔迷离。朱梓相貌俊秀,性极淫荡,在去长沙就国之前就与不少宫女关系暧昧。他就国后,仍经常借朝觐的名义到京城与情人幽会。每次到京城,都要在宫中住上一段时间。最初朱元璋还以为朱梓是眷恋父母才如此的,不但没有怀疑,反而对他更加宠爱了。或许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对此事有所察觉后,朱梓才恐惧过度才自焚的。从太祖朱元璋对子女要求的严厉程度推断,如果他知道了此事,朱梓肯定在劫难逃。

虽然传言大多都是将朱梓之死与胡惟庸案生拉硬扯在一起,但这似乎恰恰反映了朱梓之死另有原因。如果不是因为他在后宫乱搞的话,那么这其中肯定隐瞒了更大的阴谋或丑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