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扬州治平

2018-07-06 作者: 杨大元
第39章 扬州治平

却说泽口开通,全军休整,但应龙与三奇并未安心休息,逐日至水边观察水退进度。这日应龙与三奇同至江边观察,见缩水只有数里。应龙道:“看来缩水很慢,不知何故?”三奇道:“彭蠡泽状似葫芦,北口小南底大,我二人现在葫芦北口观察,是葫芦口,水从南边瓢底流来,集于瓶颈小口,则小口之水常满,只看小口处缩水,不能证明全泽缩水之状,若欲通观缩水状况,还要南下看瓢底缩水状况方知。”向伯禹禀明情况后,应龙与三奇师徒驾船往南。

一路上只见水尽北流,珠儿操桨沿岸行驶。船过鞋山,三奇看鞋山水痕对应龙道:“以水痕下降而言,已降四尺以上了。”继续南下,有新的礁岛露头,三奇道:“原无所见,今水落石出了。”第二日到了康山,三奇、应龙视其水痕,水痕已下九尺左右。复南下,露出水面岛礁高阜更多,第三日已到南底,舟不能进。三奇道:“何不上岸一观。”三人各踏随带泥橇,向南滑进。半日后,已是泥干地硬,橇不能滑,就步行南进,傍晚到达泽南玉华山北面。应龙指玉华山脚道:“这里曾是泽水所到处,我上次来过。”三奇道:“如此请你计算,泽水已缩几许?”应龙道:“从上岸至此有近百里之地。”三奇道:“以此计算,东西两岸缩水也差不多吧。”应龙道:“泽北狭南宽,且地形各异,东西两岸退水大概在五六十里之数。”三奇道:“如泽水退三分之一,露地少算也有五万顷上下,即获干地五百万亩。”应龙点头。三奇复道:“今泽水尚在泄出,未与江平,若与江平,则露地更多。”应龙道:“若泽与江平,当有露地十万顷可供民耕。”三奇道:“露地当不能全耕,须除林木沼泽山岩等不可耕之地,即以十分之一计之,也有百万亩可供耕植,以四亩供一人之需,则可供二十多万人之生计了。”应龙道:“民智日开,耕作且精,荒地日辟,数年之内可供近百万人之衣食。”三奇道:“如此,彭蠡泽就是鱼米之乡,富足之地了。治水之功,真是伟大!”

二人边说边回,珠儿随行只聆听而未言。下滑甚速,到船已夜幕降临,仍由珠儿操舟,连夜北返。顺水而驶,半夜达康山。三奇道:“此山有鱼室,不如在这里宿了。”应龙道:“正好借此机会一看鱼室。”三人登上鱼室,鱼香未散,烟味犹存,三人籍草而宿,酣然入梦。次日驾舟去营,沿西岸缓驶。眺望滩涂,水草卧泥,巨石裸现,干地水坑散乱。午后抵营,将所见详告伯禹,伯禹知水退地露,甚喜功成。

数日后伯禹、伯益、应龙、禺强、三奇等众将都到泽口,此时泽水几与江平,水流平缓。应龙导伯禹至原坝基西端观原有水痕,已离水面两丈。伯益问应龙道:“今水低两丈,可获地几许?”应龙道:“已与三奇共同计算,按现状可耕地五到十万顷,少说也有五百万亩,以五分之一为耕植之地,则得百万亩,宽论之,以四亩衣食一人则可供二三十万人之生计。”伯益笑道:“扬州之民衣食有余,富将至矣。富则安,安则学,学则智,后世扬州之民必多智学之士,治水之功伟哉。”伯禹道:“彭蠡虽泄,但四周川流是否畅通未知,我担心黎民不能尽享退水之利。当再用力疏导彭蠡四周主流。今水退地干,易于施工。”

三奇道:“扬州之民愿都为治水出力,伯禹可集各邦主,明奖励之策,通川垦野之效会很快实现。”应龙、方、宋等都说:“三奇之言甚是,望伯禹行之。”伯禹点头道:“且待明日共议。”乃率众将而回,暂按不表。

却说江妃领了伯禹之命,持了三奇之信,带士卒八百,一路东进,不一日到了具区,至绿梅岛找到中根,递上三奇书简,说明来意。中根接信大喜,即知会兴根、中土等主要乡邻,经商议将众士卒安顿在三奇原居处一片空地立营。江妃见营地高燥,背山面湖,十分合意。经两日安顿后就请来中根等十余位乡民商议治理具区之策。江妃从囊中取出三奇所绘具区水情图对众人道:“吴师已有治水之图,指画甚明,其意是东浚三江,西理洮、滆,湖塘相连,沟洫成网,不知众位之意如何?”兴根等都道:“他居具区多时,熟知具区地理水情,上次又做了周密调查,所提治法,切实可行,我们只依江将军号令,会奋力治这具区。”

江妃道:“乡亲高谊,足感盛情,我有士卒在此,不劳所有乡亲,但需熟周围地形者十余人,为我们引路导向,指点沟连湖、湖连江、江通海的途径所在就可以了,望诸位推荐。”兴根等点头,即以在座十三人为助。兴根带五人指导西区洮、滆周围布沟洫连湖塘之事。中根、中土带五人指点东区浚三江以泄具区泽之水。江妃也将八百士卒分为两队,指定杜水丁为长,带三百人治洮、滆之沟洫。以解山甲为长,带五百人治三江之疏浚,自己则两地巡视,督促调度兼理后勤。自此之后,中根等十三人投身治水之事,村中众民知他们置身公务,各以所得留给十三人一份。绿梅岛行大同社会制度,所以十三人得均分之份。

两个月后,具区之水经三江顺利入海,全区沟与湖、湖与泽、泽与江、江与海,全部打通。如人气血通利,无疾病。具区也叫震泽,今水道通畅,水无积滞,不再涨缩震荡,而具区泽是本地众湖之祖,吐纳皆经具区泽而成,又是众湖最大,于是众民改称此具区泽为太湖。其名较具区易称而合于实情,故后人呼太湖之名至于今。

却说当时东西两路士卒会师绿梅村,村民目睹震泽已安,又辟地万顷,可耕可渔之处大增,无不颂伯禹之德,称三奇之智,赞众卒之功,村中尽献家藏鱼干糈粮,煮酒杀鸡慰劳江妃士卒。江妃十分感动,对中根等人道:“我等虽有微劳,但无众人相助、诸位指点,未必能如此顺利完成此役,理当感谢众民及诸位才是,今众民反如此盛情相待,令我们不安。”

中根道:“我等黎民,村小人单,虽有心治水,却无力实现。若无伯禹及众位将卒之力,何能成此大功。众民送些土产是一片心意,望将军顺民之心为是。”江妃点头,将众乡民所赠之物散于众卒,当日江妃与中根等同桌而饮,笑语终宵。

次日整顿队伍,休息数日,别中根等众民,整旅而回。中根托江妃向三奇问好,并告珠儿,言家中安好不要挂念,多为治水出力,以报伯禹为家乡治水之恩。江妃告别西行,到了敷浅原大营。江妃见彭蠡泽已开新口,泽水顺利入江,陆地大增,知彭蠡已治。就安顿好士卒后去见伯禹。

只见伯禹双脚污泥,满脸尘土,正欲盥洗,见江妃进入,命坐稍待。盥洗后道:“江妃前来,莫非具区已定?”江妃道:“正是具区工务已毕,特来复命。”就将治理浚导具区诸事一一述说。言得地万顷,震泽底定,民颂治水功德。伯禹听后甚喜道:“震泽四周已成平原之地,鱼米之乡,他日有便,当一览其地。”江妃道:“具区四周治理后,湖泊遍列,如繁星铺地,沟渠相连,无满溢之患,湖塘互通,有渔耕之利。小湖通大湖,大湖通震泽,震泽通大海。今震泽不震,其泽是大湖中之大湖,当地民已称其为太湖。此太湖蓄众湖之水,利陆露之田,远望水波一片,近视阡陌良田,无旱涝之虞,有保收之野。可以遍植桑麻,饲蚕种稻养鱼,太湖一带实丰腴之地,伯禹可往彼一观。”伯禹点头。

江妃问道:“此次没见众将军之面,莫非大军已去外地?”伯禹笑道:“你有所不知,大军已分赴彭蠡泽四周,治理入彭蠡诸水去了。”江妃道:“既如此,我部已回,也望伯禹差遣,共疏入泽之水。”伯禹道:“你部刚来,一路辛劳,且休息几天再定不迟。”江妃道:“士卒都健壮有力,不习惯闲散,只要休息一天,略事整顿即可,望伯禹早定任务。”伯禹笑道:“既如此,就后日出发,你可带卒三百,去彭蠡之东助你弟江飞浚治泽东之水,留下五百士卒浚理泽西之赣江与泽南之抚水。”江妃应命,乃别伯禹回营安排。

在湖口凿通,彭蠡泽大泄后,泽四周数十里内露出的新地都是泥泞湿地,因没有形成新的主水道,水在新露湿地上乱流,伯禹对伯益道:“若不理顺这片新地水道,地不得速干,草不能尽除,也难开垦。”伯益道:“今我大军在此,可与民共同努力开出新的水道。若我军离去,如此广大地面,分散各地的小邦寡民,就无能为力了。”伯禹道:“正是此意。”

于是和众将商议此事,众将闻伯禹之言,都说此利民兴邦之事,理当尽力。伯禹就安排:除北临大江勿治外,西、南、东三面分片施治,冯迟主西,禺强为助,率卒八百,通赣江、修水入泽水道,赣江水大,水道宜倍于他江;江妃主东,熊罴为助,率卒五百,通昌江、乐安江、信江入泽水道;冯脩主南,率卒五百,通盱水入泽水道,彭蠡泽之南湖泊沼泽较多,三奇师徒为助。

为尽快垦殖这片新地,伯禹命太章、童律、两亥兄弟、乌木由五人分赴彭蠡四周之邦,告以彭蠡已治,速来共商分地开垦之事。限十日内到达敷浅原,五人可与会之人同至,分开容易误期。命应龙订出辟地耕植的规矩章则,让各邦按规矩开地垦殖。会事后勤由玄龟主之,方、宋二位为助。

转眼过去十日,太章等五人陆续带领各邦部落之长到达敷浅原,总计有五十余人。平时这些部落小邦都散居各山岙深处,划地而居,很少交往。今目睹到会各邦竟有如此之多,都感惊讶。虽言语略有差异,但以手势为助,大致可通。沿途相处,多已熟悉。到了集会所,咿呦嗷嗷之声满室。

大厅人声嘈杂,伯禹、伯益现身,举手与众人见礼,就座后全场顿时肃静。伯禹起身拱手施礼后道:“我受命治水,已治冀、兖、青、徐,今至扬州。彭蠡之水虽泄,但黎民之困未解。彭蠡泽缩水后已得可耕土地百万亩,若水道畅通,沟洫得法,亩畹有序,耕作适时,新地可立致丰收,民食不足忧。若无序乱垦,水道混乱,耕种不得其法,将损害新地,有重蹈壅塞或泛滥之灾。是水虽治而民未得其益,失治水宗旨。今请彭蠡泽四周诸邦首领共商治水辟地之法,以长利众邦黎民。为今之计当先立开辟规矩,共同遵守,诸君以为如何?”

诸邦首领平时蜗居一地,见闻不多,各邦耕作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歇,有地就开,没有什么规矩。今听伯禹说要有序开地耕作,实无一人可应对,只能你望我,我望你,不知所云。

静了半晌,有三苗氏首领黎育氏还有点见识,起而言道:“请伯禹、伯益先出个主意,我等无不遵从。”众邦首领一听此言都点头道:“此言是,我等愿听而奉行。”伯禹道:“既如此,请应龙说一下。”

应龙说道:“开垦新地有三条规矩:一是浚河。赣江、修水、盱水、昌江、乐安江、信江等都没有入新地水道,旧出口到新地乱流,若不整治,久必成灾于新地,妨碍耕种。当及时挖掘四五十里新地水道入泽,这是保新地可耕作所必需。二是成畦。新地面积广大,若任意乱开掘,就会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各邦之间,陇亩之邻必多纠纷,地也不能充分利用。必须统一划分开垦之地,统一开垦规矩与标准。各邦开垦之地,按各邦所在地理位置而定。今地多人寡,足够各邦开垦。三是通亩畎。畦内分畹亩,畹亩内开沟渠。”

说到这里,应龙出示各邦可垦范围图。各邦熟视后,应龙再把在开大陆时的成亩畹挖沟渠开垦标准详细说了一遍。

诸邦首领世居一隅之地,平时耕作只知靠天吃饭,今听应龙治地之策,如聆圣言,醍醐灌顶,豁然彻悟,无不点头称是。猫儿起立道:“这三条规矩好,保新地、保丰收、保减少纠纷,我们照办。”众邦首领也哄然高呼道:“愿意奉行。”

伯禹笑道:“既众位首领都愿奉此规矩,即请回去率民依规行事。还有三事相告:一是奖励勤者。新地所垦,谁垦谁有,永世不变,多开多得,少开少得,不开不得,都各遵守,不准违反。有谁违反,诸邦共讨之。新地开垦辛劳,故自明年起,免贡赋三年。谁耕谁收,以资鼓励。你等对邦内黎民应立奖励之法,使劳者多得,共享治水辟地之功。二是平土去杂。新地内树根草茎乱石沙砾遍布,应及时去此杂障,增广可耕之地。不得因有杂障而废弃剔除不计,计地之时,涵括此等含杂之地。三是立即行动。今时已届冬,要力求明年赶上春播季节。有播必有收,解久困之民食;若误了春播则又误了一年之食,回去速即行动。浚河之事不再劳动诸邦,全由我治水军担任,各邦集中民垦地。”各邦首领闻此,都感伯禹体恤下情,仁慈爱民,无不欢呼。

伯禹将疏治各河道分工各将与各邦首领见面。各邦首领见伯禹手下诸将皆威武雄伟,恰如天神下凡,无不敬佩。集会至晚而散。

半月内各部大多动手垦殖,新地区顿时热火朝天。当年若有人能绘图,必出一幅万民垦殖图了。

万民垦耕开始后,伯禹足蹬草履,身披蓑衣,卷裤管,捋臂袖,风雨无阻,日与众民共垦于新地,黎民对伯禹无不敬爱。

这日伯禹与伯益正在垦地,垦间稍歇,坐在地上。眺望泽边新的苇芽已生,原泽老苇已远离水面。新成的彭蠡泽中群雁浮游,涯际涂滩黑黝黝灰蒙蒙,间有白色毛羽,都是成批雁鹤鹳鹭等禽鸟。熙熙而飞,啾啾而鸣,起落不停。伯禹问伯益道:“众禽纷扰,喜耶愁耶?”伯益道:“喜而鸣也。”伯禹道:“何以知其喜?”伯益道:“雁鹳之属都喜阳近水,以滋生繁殖,不居阴寒之地,不栖燠热之所,故秋则雁自北迁飞于南之大江,春则燕自南北迁。大江一线居神州之中,四季分明,适候鸟繁殖之需,故春夏燕至,秋冬雁至,都至此繁衍后代。现正鸿雁居此繁殖滋生之时,如何不喜,此喜而鸣也。”时三奇在近,闻伯禹、伯益交谈之言,过来对伯益道:“伯言禽鸟纷扰起落而鸣啼者是喜悦之情,而无愁烦之声?”伯益点头道:“然,莫非三奇听出禽鸟忧愁之声?”

三奇道:“我不懂鸟音,没有闻知之能。”伯益道:“然何以知鸟有忧愁?”三奇道:“以情揆之。”伯益道:“愿闻其详。”三奇道:“彭蠡未泄之时,湖面广袤,芦苇密布,鸟居其中,无人惊扰,得随天意而孳繁生息千百年于此,尽鸟之情,合鸟之性。今泽水大泄,湖面减去大半,不得不另觅新居以营巢。旧巢已毁岂能不悲?新巢之地鸟众地狭,觅之非易。然候鸟之交配有天时之限,岂能耽误,故草草而栖,匆匆而巢。虽挤亦居,鸟与鸟相碰,卵与卵相望,无可奈何,能无悲么?且今万人垦殖,挖土掘沟之声喧闹,禽鸟岂能无惊?所以说禽鸟起落不停,啾啁鸣啼者虽有临故地之喜,也有遭毁居之悲。”伯益点头道:“三奇之言补我不足,鸟当有喜有悲。虽然鸟悲,但人有得地之喜,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伯禹闻两人对答之辞后道:“水泄得地,惠民之举,水泄湖小,侵鸟之居,事有得失,未可两全。轻重缓急,有舍有取。为今之计,当求补救。”伯益道:“三奇必有见解。”三奇道:“鸟有习性,一年新居,两年旧地,因新生幼雏未见母鸟去年旧宿,必以今年新巢为旧居,明年飞临即以今年为旧地。为今之计当稳定今年新地,莫再侵犯,使幼雏成长,此是补救之法。”

伯益点头道:“甚是,今临水之涯,新苇未成,若再有损毁,则明年鸿雁诸鸟又将再觅巢居之处了,不利于禽鸟安居。”

三奇道:“鸟众则害虫灭,害虫灭则五谷丰,有益于民。天有生克之道,人兽鸟鱼都有定数,过多过少都非天道,合天道者人也得益,况鸟于人有毛羽之利,护鸟即护人。”伯禹点头,命太章、童律等传令于各邦,垦地都距彭湖十里而止,不得逾越,以保禽鸟之安居。此令下后,民咸颂伯禹德曰:“能惠及禽鸟,更重民了。”于是令都奉行,鸟安居而益孳。

经一月余的疏治,开新地河道与垦地也粗成。伯禹见扬州之水已平,乃思治荆之事。

欲知如何治荆,且听下回分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