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说均分

2018-07-06 作者: 杨大元
第57章 说均分

这时楼下上来一少年,进屋见许多生人,不觉腼腆,走到老妪身边相互耳语。少年含笑向伯禹等躬身为礼后下楼。

老妪对伯禹道:“适来的是我小儿子,全村猎回都到长老处分猎物,诸子将回,我已嘱他,有客在家。”伯禹点头。过了约顿饭时,吊脚楼下传来屯物声,后听得楼梯轧轧响,鱼贯上来多人,为首者虎头大眼,一身彪悍,身后随着六男五女,个个气宇轩昂,身强力壮,都是兽皮围身,足穿麻履,背弓持斧。男女装束并无大异,女的只多了一块头巾。

伯禹见状知老妪一家儿孙媳妇猎归,起身相迎。为首的双手抱拳,屈身为礼道:“贵客远来,十分欢迎,坐下叙话,我等山野人,不懂礼数,不要见怪。”身后兄弟子媳都躬身行礼后,各归左右两厢房中。

为首壮汉与老妪对话,对老妪十分恭敬,凡老妪之言,壮汉都俯首点头应诺。两人交谈毕,老妪起身入灶房,壮汉坐下陪伯禹说话。拱手道:“山野村民,没有好菜供客,只有兽肉粗菜留贵客便餐一饱。”

伯禹道:“我们是治水之人,路过贵村,顺便访问民情,多有打扰,请壮士见谅。敢问壮士姓名及所处邦名?”

壮汉答道:“原来是伯禹治水贵客。这里是苗邦,听祖上传言,是炎帝后代,避乱到此,我家也有毕兹卡(土家族)女嫁来,家有两族习俗。我姓熊,名斗生,兄弟四人,以‘生长壮大’排列,大弟斗长,二弟斗壮,幼弟斗大,妹取名斗巧。我兄弟都已成婚,除三弟生有一女外,余都是男孩,小的也十三岁了,能随父母出猎谋生。全家十四口,劳力多,是村中大户。”这时众男女都到厅中。伯禹也将伯益等作了介绍,斗生兄弟都一一为礼。

伯禹问道:“这次出猎可丰收?”斗生道:“这里气候燠热,山陵重叠,森林茂密,原本兽很多,只要人手足够,器械锐利,山中禽兽足可供村民衣食。只是近年来人口多了,近山兽渐少,多在深山远山,猎捕不如数年前容易,需要结伙远入深山围捕。往来费时,运载也烦,所以一月之中只能出猎三四次,空余时在近处采集野菜杂食,补不足兼调口味。”

伯禹道:“猎能饱一家终岁之饥吗?”斗生道:“大致可以过去,但难说丰盛。”言说间,斗生之母及孙女已端盘出,诸兄弟及孙媳等都围火塘而坐,火塘中架起柴火,两大盘中盛新鲜兽肉,另有两大盘盛菜粮混合之团,一大罐蔬菜熬制的羹汤,另有一盆酸味很重的渍菜,正是老妪在制之物,这是制作已久的腌菜。小孙女又端出许多空钵,用来盛食。众人各自动手割肉就火塘烤炙,须臾肉熟,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伯禹对斗生兄弟道:“珍禽猛兽之肉来之不易,都是众位以性命相搏,历辛苦所获,我等坐享其成,得此丰筵,十分感谢。”斗生手撕烤炙虎肉分给伯禹等,然后众兄弟儿媳等都裂肉盛羹蘸腌菜而食,一家欢腾。

童律挟腌菜与伯禹、伯益道:“这是苗家口味。”伯禹尝后称赞,命童律解背囊取出随带干粮分赠众人品尝。伯禹所带干粮是炒熟的米麦碾粉掺干肉糜加盐制成,可干食,也可入水成团而食,其味美好。斗生一家从未尝此食品,都说味好还饱,问伯禹道:“何物制成这美味?”伯禹道:“米麦黍粟碾粉加干肉脯。我们士卒都以此为日常之食,不是稀罕物。你们终年狩猎,不缺干脯之糜,缺的当是米麦粟黍,不知何以缺此。”

斗生道:“我等长年狩猎谋生,不知农事,所以米麦极少。”

伯禹道:“这里气候温暖,湘水两岸土地肥沃,若事稼穑,米粟年年可熟,棉麻也可丰收,全村温饱有余。农事之闲,从事狩猎,又得禽兽。你们吊脚楼构筑十分好,楼下正可圈养牲口。这里虽地广人稀,可都强壮有力,尽可过富足安定生活,为何不事稼穑而专务狩猎,过勉强温饱生活?”

斗生不觉叹息道:“村民不愿事农垦,有不懂稼穑原因,但不是主因。主因是历年祖传之平分制度造成。”伯禹道:“均分为何不好?”斗生道:“祖宗之制是出去共猎,回来均分。人不分男女老少,按口均分。虽年富力强,勇敢捕杀的不多得,怯懦力弱的未少得。早几年人口稀少,禽兽多,捕获不难,衣食无缺,所以共猎均分民也心安理得。以后人口多了,禽兽少了,一岁之间,常有不足,多有缺食半饥的,用公藏补充。可藏在公室的干脯猎物因保管不善有虫蛀鼠咬或霉变腐烂的,不满公藏的人多了。有民提出改公藏为户藏,即每次所获猎物,按口分到户,多获多分,少获少分,猎物都到各户,食有余则是各户自储,食不足也各户自行采野蔬充饥,不再仰赖公藏。此制行后,各户都喜,至今三年,未闻异议,也习以为制了。但共猎均分制度没改,虽有强者多获,因均分没有多得,所以个人不去冒险进取。对农垦之事,耕所得都入公均分,也就不愿花精力动脑子去做了。”

在座一妇插嘴道:“均分制度不公,劳多凶险多,理当多得。强弱不分,优劣不计,智愚不别,一律均分,形似公实不公。不公制度谁肯用智尽力?”

伯禹笑问此妇道:“敢问姓名。”此妇豪爽泼辣,无忸怩之态,答道:“我名不阁儿,是斗生媳妇。”不阁儿说后,朝其旁诸女一笑道:“我说的可不是吗?”众女都笑道:“大姐说得是,我们也是这等想法呢。”伯禹笑对斗生道:“你媳妇很有见识,多劳理当多得,是鼓励多获的办法。”斗生道:“村中许多黎民,都有此意,只因有祖宗规定,不敢公然提出。且有年老体弱的如何给养问题难解,所以无人敢改旧制。我媳妇是心直口快的人,说话无遮拦,伯禹不要见怪。不过她的意思,却是许多人心里在想的事。”

伯禹道:“今后改共猎均分制为多劳多得制,你们一家愿学稼穑事耕种吗?”斗生众兄弟媳妇异口同声道:“若能多劳多得,稼穑之事有何不可。”伯禹喜顾伯益道:“改祖制,为时不远了。听民心可知。”

斗生之娘道:“他爹早年虽种粮不成,但我却忘不了他收获的少数米麦,当年我将这些米麦混合猪牛血灌入猪大肠中,用火烤干贮藏,在过年祭祖时取出蒸熟,味道极好,至今记忆难忘。可惜后来没有再种出米麦。若能再种粮米,当再做血肠粑给儿孙吃。”斗生笑道:“当年我还年少,吃过妈制作的血肠粑,的确好吃哩。”

斗大的媳妇是侗族人,插话道:“若有米谷,我可以做出扁米糕,味道可好呢。”斗大道:“我娶妻去媳妇家,她那里会庄稼农事,产米谷,用米谷做成许多好吃糕团,扁米糕是将米蒸熟掺蜂蜜做成,的确好吃。那里农猎并重,不像我村只猎不农,终年以肉为食。今后若实行多劳多分办法,我便去媳妇家学农耕方法,哪有学不会之理。”

童律将斗大说的译给伯禹知晓,伯禹称赞斗大有志气。伯禹又说:“我们正在治理梦泽洞庭,洞庭之滨不但有大片沃土肥地,可种粮植麻,衣食有余,且洞庭有大片水面,水中有各种鲜鱼,捕捞可以美食。你家可以一试。”斗生道:“但要改共耕均分制度,不改不会去。”

伯益道:“实行多劳多分制,劳强户会喜,只是老弱病残、鳏寡孤独户何靠?”

伯禹点头道:“这要考虑,既是王民,当有所养,不能让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饥寒,改制损害这些人,非王者所愿,也是天理所不容。后虽必行多劳多分之法,但公养之制不可缺,仍当保存。怎么两全,要有个妥善办法才好。”伯禹、伯益议论,童律为译,在座诸人都听到,不阁儿笑道:“这好解决。”

伯益道:“说说解法。”不阁儿道:“共猎所得,留一份做公养,其余按劳分,就可两全。”伯益笑道:“此法对共猎可行,但对农事,在分户耕种后,收获都归户得,病残、弱者无力耕种,岂不冻馁?”不阁儿语塞。斗长道:“在农耕可实行共耕公养之地。”

伯禹听童律翻译后笑道:“共耕公养地,好办法,此法可以成制。”伯益也点头称好道:“户耕与共耕公养之法兼行,确是两全之策,伯禹所言不错,可以成制。”伯禹道:“共耕公养之地不仅可解老弱者之养,也解村中公用以及上交贡赋需要。治水之后,所得可耕土地很多,以户作业,民食有余,有余力耕公养土地,共耕公养办法不但可行,而且民会乐从。”

伯益道:“可将一畦之地等分为九,周边八归户耕,中心一为公田,公田共耕之。户耕之获归户所得,公田之获归公养之用。每畦设一畦长以统率,定时会八户耕耘播收以保公田之必获。如此则户获必多,公养之田也有收,可以成为制度。”

伯禹问道:“此制可推行到九州吗?”伯益摇头道:“恐不易也。”伯禹问其故。伯益道:“均分之制所以能行,以其山林土地以至天下之财物都属于邦国也,如此则权都在邦国之当政掌权者。民是邦国奴隶,由掌权执政者主之,耕猎所得都归邦国,非民所得而私有,民所食皆仰赖于上所赐。此即当今之制,是集权牧民之制。权既在上,利必随之。当政掌权者岂肯让权给庶民。行户耕户得,多劳多得之制是分当政者之权,当政掌权者岂能不阻,所以我说行于邦国不容易,权力所在,邦国难行。”

伯禹叹道:“你说的是对的,但多劳多得,户耕户得制度终将行于世。利民之事,人心所向,后必普及,这是大势,大势是阻挡不住的;损民之阻,只能阻一时,难以阻大势。今虽不能遍行于九州,但我当在洞庭之滨试行其制,以观其效。”伯益点头。

当日天色已晚,伯禹等即宿于斗生之家。次日一早起身告别,熊家众兄弟送至村口方别。

伯禹一行沿湘江南下,沿途苍山翠峰,景色醉人。又访问了几个村落,大致与熊氏一家雷同,都行共猎均分或共耕均分制度,不在话下。

几日后到了五岭,五岭气候温和,不像云泽寒冷,一路未见水有阻塞。回程过洋山涉川流,越都庞岭至萌渚岭,北至九疑山。登山可见潇水之源,细水纷流,汇成溪河。

伯禹一行在苍梧九疑浏览了近一日,次日循九疑河至潇水,伐木扎排,顺潇水入湘江。伯禹坐在木排中,见湘江果然辽阔,流量宏大。两岸苍山,尽收眼底,沿途入注水流颇多。时在冬季,水无溢泛之灾。数日后至衡山之南,又会蒸水。童律道:“衡山为南岳神山,理当祭祀。”伯禹道:“若绕道衡山,恐误归期,待治梦事毕再祭吧。”于是过蒸水径至湘口,入青草湖而登岸,进入大营。

伯禹歇了几日后复与伯益等巡视各口疏浚工程。途中问应龙道:“还有何要事待理?”应龙道:“九水治后已畅流,但洞庭出口未治,须防入水急而出口迟缓,当去出口处疏浚。”伯禹道:“洞庭浩渺广大,出口连大江,来时经石首入洞庭。但看这口还不及湘江一口之宽,想必另有别的出口,不知在哪里?”

太章道:“洞庭东北有君山,君山东北角有大出水口通大江。君山也叫湘山。”伯益道:“君山在洞庭东北,既在北,必近汉口龟山,何不在治理九江后返汉口时,顺途治理君山洞庭口,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太章、童律都说合理,况且现时也没有人力可治君山出水口,先集中精力治好九水口,然后再治洞庭出口是上策。伯禹也同意。

转眼过去三个月,冬去春至,除渐、无、辰、叙、酉五水在流经沅、资二水处经稍加疏浚都已通畅,用工不多,花力主要在湘、资、沅、澧四水入洞庭之口。经将卒同心协力,已将淤塞于水口十余里之苇茎荻根,腐叶朽木,烂泥尸骨清浚,堆在两岸,化作沃土。九江之水尽治,顺畅流入洞庭,所有将卒无不欢欣,后人赞治湘之役曰:

万丈烈火烧芦林,千竿利器断苇茎。

当日淤重士卒苦,今朝草尽湘水清。

若非禹功称当年,何来荆民夸丰盛。

前人治水后人享,世世代代说到今。

不说众将士喜荆湘九水之治,且说伯禹在巡视九江回营之后,对伯益道:“洞庭治后,可得耕地百万亩,若不及时垦殖,不但失粮无数,且草长地荒,日久又淤。然何计得治,众将中多智慧之士,商议之后必有良策。”

数日内诸将陆续返营议事。伯禹道:“有二事须商量,一是梦泽初安,洞庭之滨得地万顷,若不开垦,不仅可惜,且有后患。地不垦则荒,荒则杂草疯长,久必淤塞河道,废我们治水之功了。所以治水之后,地须垦殖,垦殖既利民食,又护河道,为两利之举。可是近处庶民重猎狩轻农耕,既不懂庄稼,又因行共猎均分之制,劳者不多得,现虽有大片可耕土地却无人耕种。二是开洞庭出水口,九水入湖口已通畅,春水来时湖水必涨,可出口依旧,洞庭口满溢成灾。故须开阔通江出口,以平洞庭涨水。为此二事,特请诸君共议。”

童律道:“这次随伯禹了解民情,民也想务农事稼,但因均分制度,故不思进取,不想多劳。若改均分制,愿农的不乏其人。制由人定,时变则制变,若能利国利民,何必死守旧制。”

宋无忌道:“均分制是先王所定,使老弱废残者有所养,行之数世,天下安定,老少咸曰其宜,天下各邦都奉行,不能因荆南之民不务农而改先王定制。改如不当,会天下大乱,不可轻动。”

方道彰道:“一方之民不务农,荒不过一地;改制之事是动摇先王定制,扰万邦安宁,不可因一地之小利而废天下之安定,改制之事不可轻动。”禺强、冯迟、江妃、两亥几人也点头称是。

童律道:“若死守旧制,这里庶民只狩猎,那垦地之事何时能行?洞庭四周将再荒淤,如之奈何?”

太章道:“民狩猎,一月数次而已,闲暇时间很多,民仅靠狩猎,勉强吃饱,难说丰足,一遇灾情,就有饥寒之事。与帝都之民既猎又农相比,简陋多了。我随伯禹出访,知民狩猎之余,也愿务农获粮,可是均分制度,务农户所得微薄,知务农无益,故此念不生。若能改变均分制为按多劳者多得,谁劳谁得,那民就会在狩猎之暇,奋力农耕了。这就农事可兴,民食可足。至于老弱孤寡者,可于各户所得中抽取十之一二,以供公养之需,如此则两全了。”伯禹点头。

禺强道:“太章说的也有理,改均分制倒是没有坏处。”

应龙道:“据我所知,荆南山区之民,狩猎常不够饱食,由老弱采集山果野菜补充,也有收野生稻麦调剂饮食,这些所得不受均分限制,归各户采集者所得。今若在猎事之外,以户而务农,所入不入均分之制,也可行。这有利民生,民必乐从。”

伯益道:“应龙所言之意莫非是二制并行之法,即一邦一村之内既实行共猎均分之制,又实行农事上户耕户得之制。”

应龙道:“先王之制立已久,非一时可改,户耕户得之法可作补充,既不与王制抵牾,又合乎时宜而得民心,当得允许。”

三奇道:“按户而论,闲暇之劳,所得归己,早就有的,今若在狩猎空暇务农事,所得归己,不过扩大范围,明正其事而已,理当允许。若行此制,则民生得以改善。王者当以民生为重,可行此制,我赞成应龙的办法。”

水珠道:“我家乡虽实行共劳均分办法,但不是全部。每家男的从事渔猎繁重凶险劳作,所得由村公分,女人及老弱者从事务农,耕种所得除交公一部分外,都归各户自己,一直这样,全村安定。”

伯禹道:“珠儿之言很好,男主外,事渔猎凶险之劳,女主内,事务农家政之务,善哉也。由此可知农事不仅妇女可为,即老弱者可量力而行。”诸将都点头称善道:“此法可行,可以成为定制。”

伯益道:“村事共劳行均享之制。户事私劳行八一之法,可以定为制。”

禺强道:“何谓八一之法?”伯益道:“这是分公私之法。以地而论,将分给户耕的一畦或一顷之地均分为九,四边为八,中心为一,同时耕植,岁终所获,四周八为户所有,中心一为公养所有。公养收获的交村分与老弱无力需要公养之民,使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人有所归养。而户所得也会倍于均分,如此则公私兼顾了。”

禺强点头道:“这办法好,壮劳者能多得,老弱的有所养,良制也,可以普行于天下。”

伯益道:“推行天下谈何容易,九州之大,积习千年,废旧图新,既当顺民意,也要听诸邦首领之意,岂能过急。须待各邦之主及万众黎民都感有利,方能顺势而行于万邦。”禺强道:“若不推行,何能使万邦黎民知新制之利?”

伯禹点头道:“禺强之言有理哉,必须择地行新制,使民知其利,然后逐步推行。今洞庭湖区水治地辟,正可在此立新邦,行新制,以观其效。”诸将虽一时不明伯禹主新邦之言,但都知伯禹必成竹在胸,有妥善安排,都各无异言。

欲知伯禹如何建新邦,且听下回分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