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建立新邦

2018-07-06 作者: 杨大元
第58章 建立新邦

伯禹在听了诸将议论后主意已定,就将话题转到治理洞庭出口上。伯禹道:“垦地之策初定,且议另一件大事,如何扩大洞庭出水口?”三奇道:“洪水之前,湘江水由此通入大江。洪水泛滥后,湘江与洞庭相并,成为洞庭之边,湘江北段隐没。今洞庭口就是原湘江入大江的通道,要拓宽洞庭出水口,当在君山处动手。且君山之北即是汉口,经君山入江可直达汉口,我军若去梦至云,也是捷径。”伯禹道:“上次太章、童律也是这个意见,我听三位之言。”

伯禹复道:“两事既定,请太章、童律二位传我之命,邀请梦泽洞庭周边及湘、资两岸各邦主来此共商垦地之事。近处民不熟稼穑,须人教导,故我将行留卒移民之策,以教梦泽垦地之民。留卒是在我治水军中择年事大而有伤疾者三百名,留此洞庭以教稼穑之事。我士卒都来自冀都,精熟农事,留此导民正合其能。在治平余下三州洪水后,再接留卒回帝都。移民,一是征云泽之民来此居住务农,并教梦地之民。云泽之民素习农事,今已得地,生活无忧,分一部分民来这湖滨沃土务农,定不拒绝。我意征民三百即可。二是募这里诸邦中有志于农事之民来此湖滨垦殖,若得三百,则有近千人垦此洞庭之滨,也就足够。后若有成,梦地众民必会自发来此。这里地多,足够开垦。水土优良之处,后必兴旺,此我之愿,诸君以为如何?”诸将见伯禹早已成策在胸,言之成理,都表赞成。童律此时也明白了留卒移民意思。

伯禹又道:“荆治之后将去豫,既定北走君山到汉口,那罗地营积余粮物也要顺大江东至汉口集中,请两亥兄弟去罗地营告知庚辰。办妥三事:一是做好去汉口准备,整理粮食器物,该运的运,该留的留,营房及拟留诸物都赠给罗村,以酬治水剿贼助营之功;二是处置罗地营之降卒,相柳降卒留营已有数月,管仓输粮也有辛劳,已走上正道,不必遣散,我意令他们都来这里垦殖务农为民,既给了他们出路,又可为垦荒兴农再立新功,可指六本为队长,来此作一村之长;三是选拔罗村来梦人员,罗村有二百黎民助守罗地营,他们既助我军剿贼守营,功不可没,又留营多时,必受熏陶之益,可以大用,况罗村之民久习农事,正可用其所长。我意征求他们意见,在其中精选数十人,如愿迁居来梦湘务农,以教梦地不熟农事之民。可指罗申率队,来此后我意即圈洞庭四周之野,建立湘罗新邦,罗申即为新邦邦主,并推行户劳户得及八一公养新制,罗村三十人即佐罗申为士,也可作各村长老或村首。这里营房就留给罗申居用,有余也可分给各村或分给梦地愿来湖滨务农之民。本地愿来此务农之民,可自成村落,在选地、选房、贡赋中给予特殊奖励,以资鼓励。”

罗申和来这里的人定下后,当速来。庚辰做好这三事后,方可动身赴汉。请两亥兄弟传我意给庚辰,切勿疏忽。两亥应命别伯禹自去罗地营。

伯禹又对江妃兄弟、三奇师徒和应龙道:“请你们五人先去君山一带探察地形,定出施工图,以便大军到后施治。这里大军之行还要在半月之后,你们可在这半月内完成勘察以待我至。”

伯益道:“这里有几件大事待处,就是召各邦募垦殖之民,迎罗申建新邦明新制,祭衡山以聚民心,只有完成这些大事,梦泽方可安定,伯禹才会放心离此,故需半月之期。”伯禹道:“江部留梦垦殖之卒,须江氏兄弟行前定下,交与冯迟一并安置。”江妃应诺,随后即与三奇师徒、应龙等自去准备。

伯禹命太章、童律立即出发去各邦向各村征募来湖区垦地务农之民,讲明愿来者可以全家,可以分户,也可来不能狩猎的老弱妇幼之民,也可以来鳏寡孤独之人,各村愿来之民都须村中首领或长老带领。如愿分村来洞庭建立新村的,更是欢迎,分村之民仍归原村管辖。散来之民即脱离原村,归洞庭新村管辖。凡是愿遵伯禹之命有民迁至新区垦殖的,除新来之民每人可得一年口粮及住宿用房外,并给原村按调出人数每人粮二斛,以资鼓励。这样既可使原村减少老弱妇幼等公养负担,又可一次增加口粮收入,如此奖励定有来者。

方道彰道:“若尽来些老弱妇幼,新村岂不短缺劳役之人?”伯禹笑道:“道彰先生不必担心,山居黎民都自幼勤劳耐苦,在山村虽妇女老弱,但都筋骨强健,在深山狩猎与猛兽搏斗则力不足而称老弱,若用其力于平原务农垦殖,虽妇幼老弱到此也都是强劳力了。况行户劳户得之制,都会尽力。”方道彰恍然大悟道:“伯禹之见是也,我所不及。”众将闻伯禹之言,都感伯禹智圆心细,论理周详,无不感佩。

伯禹嘱太章、童律速去速回,务求十日内见个分晓,十五日内迁来此定居。不必定要候齐同来,可以分批前来,先来者就可起示范之效,二人应命出发。伯禹命方道彰、宋无忌二人负责接待安置分配新来众民住房及口粮。又命人在湘、资、沅、澧四水口纵深四五十里处增建简易住房以待来者。

对冯氏兄弟及禺强所部确定该留之卒,嘱三将在确定留卒名额时务必讲明道理,因治水多年辛劳,照顾病残之卒,留下来务农教民,不是遗弃他们,三年后当迎留卒再返帝都。确实不愿留湘的,也不勉强,仍可随队治水。留下之卒当确定领队之人,以便及时与我治水之军联络。冯迟、禺强俱各应诺自去安排。伯禹安排诸事之后与伯益巡视洞庭周边,筹思建邦分界之事。

转眼十天过去,冯迟、禺强两部士卒又建成一批简易房舍,也定了留湘士卒,总二百二十余名,再加上江妃部留湘人员,合计三百有零,报与伯禹知晓。过了两天,章亥兄弟带领罗申及罗村受征黎民二百余人,由六本带队的原相营降卒近二百人都到达洞庭大营。伯禹与伯益二人接见了罗申及六本等全体民卒,向他们申述了将在此建邦立村,开垦务农之事,并申明实行新制加奖励等项办法,众民卒听后都欣喜。当下由方、宋两人与两亥兄弟将新来民卒安置于临时住宿处,以待当地黎民来后确定将去何村时再作最后定居。

伯禹留罗申与他单独交谈,对他说明今后将命他为新邦主,邦名定为湘罗邦,下辖五村等情。罗申向伯禹道:“我年轻,恐难服众。”伯禹慰之道:“新邦之民由四方组成,有治水之卒,有罗村之民,有降卒,有当地之民,前三者皆受大军熏陶,我之所命,自当遵守。当地之民多为妇幼老弱,容易统率,你可放心。且有罗村三十人相助。另外我将再命童律、太章两将助汝安顿。”罗申方始放心。

又过了两日,洞庭四周各村受募众民陆续到达,各有带队之人,各邦首、各村村首亦随民来了,想目睹洞庭新露土地。伯禹命方、宋两位一一安排,两亥及罗申相助。又过了几日童律、太章带最后一批受征募之民到达湘营,据方、宋二人计点,本地受募之民七百五十余人。伯禹与众人商量后,定次日召开全体新邦成立大会,命禺强率部在营部高阜处建立高台,以便宣告。

次日巳时,伯禹、伯益率诸将,并召罗申及各邦首领共登高台就座,台下早就站满了各地来的黎民和士卒,黑灰灰千余之众。治水留卒与降卒受过训练,此时排列整齐,行列站于场中,罗村之民也依士卒整齐成列,本地各邦村之民虽有各村首领带队,但未经训练,且大多是妇幼老弱,站不成行,立不端正,有坐有立有蹲有走动,也有哭喊呼叫的,很是凌乱,不成队形。全场四周有禺强士卒全副武装整齐排列。伯禹率众登台后,由朱虎司仪,宣告大会开始,伯禹讲话。朱虎是猛将,威武有力,形体高大,声如洪钟,在台上一声呼喊,台下登时寂静。这日天气晴好,风和日丽,空气清新,并无雾霭之障。台下众人仰视台上诸人,都是庄严肃穆威武。士卒及罗村之民自是鸦雀无声,本地来民从未见此阵势,且有各邦首领在座,也都不敢喧哗,静瞩台上。

伯禹起立至台前对众道:“我受帝命,平治天下洪水,已经十年,今荆州水灾大体平伏,在荆北浚了沱潜、云泽,治得地二十万顷,都已分给各邦黎民耕植。近又疏理洞庭九水,积淤尽去,得了洞庭四周肥土百万亩。平原沃野之地比山地好,山地瘠薄,难耕少获,平原土地肥沃松软,翻耕容易而收获多,虽老弱妇幼都可垦殖有获。我在荆北曾问过云泽务农之民,春播撒种,至秋而收,中途不过锄草一两次,花力不多,虽妇弱也可年耕十亩,而岁终所获亩产一斛,一人之力可饱数口之家。力强的,岁耕百亩,每岁可得粮百斛。与深山猎兽相比,平原务农花力轻而终岁无冻馁之忧。山林猎兽用力强,凶险多,非强者不成,妇幼老弱只能居家待食,故山林之民艰难度日,各邦首领为此操心劳神还难解决。今得此治水肥地,正可分与各邦,解众民之忧,留强者狩猎,分妇弱者来此务农,人人有事而获多,各邦可不再有冻馁之民。今洞庭四周有可耕之地百万亩,近湖肥田亦在二十万亩以上,今来此耕植者不过千余人,耕有余,有余之地留待后来者,待垦之地还多,不愁地少。我知本地之民唯狩猎为食,多不习农。为此,留卒教本地妇弱来此务农者。留下的士卒来自帝都素习农耕,得农之法;再招云泽罗村习农之民,罗氏久居水边,既懂务农之法,又得渔捕之术,洞庭水域广大,鱼肥虾多,鱼虾之味胜于林兽,捕捞鱼虾更丰民食。可奉罗氏为师,学潜水捕鱼之法。以后住这里的人必在鱼美粮丰中生活,以后山林之民必会慕而迁此。”伯禹之言虽不如朱虎洪亮,但口齿清晰,极易听清,又句句在理,直入听者心扉,故全场寂然无哗,说到山林之民后将慕而迁此时,全场听众一片手舞足蹈。

伯禹复道:“鉴于洞庭周边原属荒凉之地,地虽广袤,然人迹罕至,鸟兽出没,地无归属。今既将开荒垦殖,若无统率管属,遇民有纠纷,民之安全都难处置。若本地之民仍属原有邦村管辖,不但鞭长莫及,难以料理,而且多头管辖,更多纠纷。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划定地界,建立新邦,所有在此务农的人都归新邦管辖,不再归属原邦。新邦取名为湘罗邦。湘罗新邦下建五个村,环洞庭而建。洞庭之西北,处澧江之口及澧、沅二水之间为湘罗村,由罗村迁来之民兼容澧江来民居住。洞庭之西,处沅江之口,为怀德村,由原罗地营之卒居住。洞庭之西南,处沅、资二水之间为军山村,由治水留卒为主和当地一带来民居住。洞庭之南,处湘江口一带为熊宁村,由荆南熊氏各邦村来民居住。洞庭之东为东湘村,由湘东来民居住。以今已到之民共一千四百余人,共成湘罗邦之民,分村而居,通同协作,互济共帮。

新邦之主,我已定罗申为主,下由长老会五人组成,长老人选另行遴选。凡有大事,由邦主、长老会和各村首领共商会议而定。各村之长由各村村民推举,但今都新来乍到,交往不深,先由我和罗申商定,湘罗村首领是罗木丁,怀德村首领是六本,军山村首领是虞司土,熊宁村首领是熊斗大,东湘村首领是白羊,五村内当各推举三名长老,以佐村首管治村事。三年之后,再由各村推举新的村首及长老。”伯禹言毕征求各邦首领及各村民可有新议,都无异言。

伯禹于是复道:“新立之邦,新来之民,垦新建之地,困难必多,我已定下资助鼓励之政。一是,凡新邦之民,都给一年口粮,得新居一所,粮由治水大军存粮拨付,房由治水军所建之房分配,使新邦之民一年内无冻馁之忧而安心垦殖耕种新地;二是,三年之内免交贡赋,所有收获都归黎民,三年之后两年减半贡赋;三是,新邦行新制,就是实行共劳均分和户劳八一相兼容之制。共劳均分是仿山林狩猎分配办法,此地无猎,但可共渔,以男子为主,共渔所获以口均分。户劳八一之制是指农事,每户地等分九,户耕之,八归户得,其一归村邦以为公养老幼不能劳者所用。公养收入由各村交邦,由邦长老会与邦主会同各村首共商公养之人。共劳之事由村定,户劳之事由户定。此为新制,其新在于户劳不再实行均分,这样勤劳的户必收获多,懒惰的必收获少,获多获少,各户自主之。”众民听后,都高声呼好。

伯禹最后道:“此处新邦初建,定多事务,决定暂留章亥、竖亥两将在此三月,佐助罗申治理新邦。大军会后即将赴洞庭北口,扩大洞庭出水口,避免春夏水盛泛滥。今已初春,夏水将至,大军必须及时赶去,这里诸事在新邦主统率下自理村务家事,兴盛可期。为使新老各邦共存共荣,趁此次大会诸邦首领聚集之际,我当率众共祭衡山之神,祈求神佑。”伯禹言毕,恭手为礼而退。各邦首领共感伯禹讲的都诚恳在理,兼顾各方,十分满意。

朱虎请罗申与众民见面。罗申又请各村首领都到台上与众见面。当日会散,伯禹留下各邦首领,在大营欢宴。

次日伯禹、伯益及在营诸将率各邦主及罗申各村首领,由禺强领军护卫,共三百余人,士卒牵牛马、驮精糈至衡山祠神。伯禹主祭,各邦主及罗申立于伯禹身后,各村首领及诸将立于各邦主之后,由伯益致祝词,其词曰:

予文命率荆南诸邦之主祷于南岳之神前:

自奉帝命,平治洪水,九水尽疏,除积去淤。

地辟民安,可致丰稔,为求长治,爰立新邦。

赖神之福,荆民滋繁,古制均享,积功微缺。

山岳已崇,犹增其高,民生衣食,宜多为当。

湘罗更制,祈神保佑,左邻右村,绥急相帮。

不事侵凌,各得安康,宰马献糈,致于神前。

各遵信守,不负祠祷,若有违背,神不佑汝。

谨敬谨恭。

祝毕,伯禹躬身跪拜祭祀,各邦主亦随伯禹俯身拜礼。湘罗各村首随拜。诸将都站于两旁观礼。礼成,伯禹与众人享牲礼而散。伯禹一行与罗申等回大营。

三日后大军赴君山,多余船只、营房都交与罗申新邦。起程日冯迟已将船只、器械、粮食装载齐全,两千余士卒亦已上船,只待伯禹到来。不一时,伯禹等来至船埠,后面有罗申、两亥并许多留卒、降卒和熊斗大等当地众多黎民前来恭送伯禹。冯迟挽伯禹、伯益上船,诸将随上后,传令开船,升帆往北进发。罗申、两亥等在岸上注视,直至帆影渐逝而回。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