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赴豫

2018-07-06 作者: 杨大元
第59章 赴豫

话说伯禹一行乘船渡洞庭赴湘山,此时初春气候,南风吹拂,船行迅速。洞庭浩渺,碧波万顷,心胸顿阔。至晚安歇,众船都围伯禹大船,禺强部围内,冯迟围外,方圆如城,下帆动桨,缓缓夜驶。待天色放明,船围各散,复升帆北进。船行三日,君山在望。山上早有旗帜飘扬,冯迟知是江妃所示,船队往旗立处停泊。果见江妃、应龙、三奇等在山坡站候。原来江妃等自到君山十日后即派卒在山顶瞭望,并设旗帜,今见远处白帆百挂,奔君山而来,知必是伯禹来了,故齐来山坡迎候,引伯禹到君山营中安歇。

次日,由江妃陪同巡视君山,伯禹见君山乃湖中之山,北有大江滔滔,烟雾迷漫,东南西湖水环绕,水天一色,其中东面湖水湍急北流。应龙道:“此流是原湘江水道,因洪水而使洞庭扩大,吞没湘江水道。”伯禹从君山东岸北行,数里后水道渐窄,水向东北流,又数里而入大江。大江南岸洞庭水入江处有山,山尖斜入江沿,正是洞庭之水入江口,水受山角而卡。伯禹问道:“此何山?”应龙道:“民称成陵山。成陵山与君山共扼原湘江入大江之口。”

伯禹道:“既如此,当凿此段,开君山东北,削成陵山角。”应龙呈上浚治方案,正是伯禹所指处。图中列出应开水道宽广尺寸及长度深度,标示甚明。伯禹与伯益审视后,对应龙道:“水道之成受水流调节,流急会刷两岸,流缓泥留水底,水道是受水的旺枯和水流缓急,自然调节而后成,自然调节成的水道,方能吞吐永久。今宜宽其水道,扩大出口,以待自然淤积而成永久水道。”应龙修正了方案。

伯禹回营部署治理,命冯迟率所部与祝融兄弟按应龙所定方案,削成陵山角;命江妃率所部开君山东北岸,朱虎、熊罴相助。另从冯、江两部各抽会水之卒三百人,由三奇、江飞统率,专疏入水块石和淤积诸物,禺强率部分士卒巡视保卫,方、宋二人救治伤病,应龙、太章、童律往来指导各部施治,平衡进度。

洞庭出口开工后,伯禹与伯益参与浚理,执锨持锄,操劳终日。栉风沐雨,与士卒同劳,士卒爱戴伯禹,每见伯禹、伯益操劳于工地,士卒歌声迭起,歌曰:

贤伯临兮,执锨担泥。与予同步,不知疲倦。

君等何人,能履工地。我等何人,卒与君齐。

平等待我,岂不知感!水流涓涓,投桃报李。

歌起,士卒用力,三地工程虽艰辛,但进展很快,两月后君山北至成陵山水道宽阔倍于昔日,两岸宽处达二里开外,汇江口处五里有余,湖水出口顺畅。伯禹对伯益道:“夏水涨时,洞庭不怕泛滥了,湘罗新邦又得可耕新地了。”伯益笑道:“伯禹之言是也。”又十余日,两地都近收尾。

这日伯禹集诸将议事道:“今荆水已治,下一步当就近治豫,怎么走?”

太章道:“赴豫途径有二。一条是由汉口经大江东行百余里至巴口入巴水逆行北上,至大别山松子口,越大别山至雩娄入决水至史河入淮水。顺淮水东行,有二水可以入豫北,一由颍水北上至嵩山,一由涡口北上入贾鲁河至沫山。这一路较近,但大船不能翻越大别山。第二条由汉口循大江至敷浅原,复循江东驶至陵阳入巢湖至淝水与夏水汇合处入瓦埠湖入淮至颍或涡。此路虽迂回路远,但水大可驶大船。

伯益道:“伯禹自娶涂山氏女,婚后七日就离家赴扬,忠勤王事,急公忘私,至今三载,新娘在家,定多思念。此次去豫,途经淮水,入颍入涡都可至豫,伯禹当去涡口探望女娇,虽小住也好,然夫妇会少离多,终非久计,此次去豫应接女娇同行去豫。伯禹身边有个知寒问暖之人,女娇也可家室和鸣,免长居父家形影孤单有相思之苦。所以这次去豫,可走涡水入豫北之途。”

众将多以伯益之说为是,只有三奇、童律、应龙三人没说话。伯益道:“三奇以为如何?”

三奇笑道:“伯禹之心,仁爱及人,唯不及己,新婚七日即离家室,一心治水,三年未回,不是常人能做到。全营上下,谁人不敬。今去豫北,路经淮涡,去涂山探望娇妻,是人伦之行,伯禹必须去涡口度家室之乐,叙夫妻之情。不过行军之路与探亲之行,应两不耽误,不要混为一谈。行军以便捷为先,探亲以叙情为上。由淮入豫虽颍、涡二水都可达,但颍水水大流缓能载大船,涡水水小流急,船行困难。颍水可达嵩山,以嵩山为营,正可近治伊、洛之水。涡水虽达豫北,然至沫山还须西折至嵩山为营,路远行迂。我的意见是船入淮水后,大部分当循颍水至嵩山立营,留少数士卒、船只及诸将领随伯禹至涂山氏国,既伴伯禹探望女娇,也可趁此拜访涂山氏诸首领,以谢当年相助之劳。不应到了淮河近涂山氏之族而不去拜访,路过不访是失礼,我们不能失礼。待伯禹夫妻定下迁居之日,我等即伴伯禹同至豫北入嵩山,如此则事可两全,不知是否适当,尚望诸位议论。”

童律、应龙二人接口道:“我等都曾治过淮水,知颍、涡之实,三奇讲的既合二水实情,又符人伦之理,我二人深赞其言。”伯益点头。童律复道:“我意赴豫可分两路,一路走捷径,翻大别山口,伯禹可行此路,轻舟精卒,经巴水、史河入淮至涂山氏家中,早会女娇。另一路走大江至敷浅原接玄龟所屯粮食器物,顺流至巢湖入淝水至瓦埠湖入淮经颍水口暂停,伯益带诸将去涡口涂山府见涂山君和伯禹,并候伯禹同至嵩山。如此则可顺便将汉口、敷浅原之粮物一次带到豫北大营了。”诸将听童律这番说法,都说好主意。

禺强对童律道:“老弟头脑还真有点管用,这次主意好呀!”

童律瞪眼对禺强道:“这次管用,以前不管用?别明捧暗损,将我当傻瓜。”

禺强大笑道:“聪明,聪明,历来聪明。”

说得童律不觉面上一红。诸将见禺强、童律两人笑闹,无不大笑。

伯益见众将意见已趋一致,对伯禹道:“贤伯以为可否?”伯禹道:“承伯益与诸将关怀,促我去涂山会女娇,我亦有心一去。新婚七日,阔别三年。此次顺道不回,于情于理不合。能否迁豫,待与女娇商量后定。适闻诸君所言,我想全军自凿龙门开吕梁至今十年,诸将用心,士卒劳苦,出太行之前诸将与少数士卒曾回家一次,至今也五年有余。忠于王事,勤劳为公,虽是臣民分内之事,但为上者也当体恤臣民之劳累,若有机遇,给下者以休养蓄力机会,不单是为上者之仁慈,也是士卒养精蓄锐以利再战之所需。我意趁今荆治方毕,豫治未始之际,可以放士卒回家团聚半月,以体人伦之乐。士卒都来自冀州帝都邻近之地,与豫北一河之隔,往返路近,得地之利。而现为夏初,万物滋生,百事待长之时,正宜放众卒回家探亲,以晤妻儿,此合天道申人伦之举,不耽误公务而得人心,故此放假半月,合天时地利人情之事,诸君以为可否?”

伯益及诸将闻伯禹之言后都说:“伯禹仁爱,推己及人,关怀士卒,言合天时地利人情,士卒放休半月是对的。”

伯禹道:“士卒既休,诸君也可同回帝都,与家室一叙。并请伯益代我禀奏帝舜三事。一是治水进展之状;二是新垦地免赋减征之请;三是各地民情及试行新制之事,聆帝舜之旨意。同时代我向帝舜禀明与涂山氏女娇之婚事。”

伯益道:“伯禹所嘱,敢不从命。所言诸事定当奏明帝舜,得帝认可。”

于是议定:士卒于五月十五日前返回豫北,冯迟兄弟、江妃兄弟、禺强、庚辰各率所部申明放归日期,立下规矩,带队至帝都郊野后放假,返回也在该地集合,原队带回。庚辰、两亥由禺强告知,玄龟由太章告知。在敷浅原士卒待与大队会合后仍各归原部。伯禹一路由伯益陪同,朱虎为卫,童律随行,只带少数精卒,简装轻舟。大部队由冯迟、江妃、禺强带领,方、宋、应龙、祝融四杰等同往,众人都认为安排甚妥,未有异议。

三奇师徒两人正在悄声商议,待众人言毕,三奇道:“我师徒有两事须禀明伯禹。一是大队由陵阳走巢湖、瓦埠湖入淮之路,应有两手准备,陵阳至巢湖,巢湖至瓦埠湖,虽都有水路相通,但中多浅滩,未必都是主水道。我军北上都是船大载重,可行驶于主水道,却难过浅滩,万一大船阻于陵阳、巢湖、瓦埠湖之间,则进退两难,会大费周折,小则耽误士卒归期,大则耽误治水季节,所以进巢湖前必须探明前途实情,可行则行,如有阻塞可改走海道,即由大江入大海,沿海边入淮泗,由淮泗北入济水而至大河,或由海入淮至颍水北上。如船至颍口,须分船减重,方可抵达嵩山。因颍水上游水小道狭,大船恐难行至嵩涯。不过颍水中段已近豫北,即使卸粮物于中段,取之也便。若定要一次到位,则走泗水入济达河至洛口方可。”

应龙道:“三奇所虑极是,走陵阳巢湖一路,确须探明方可。”伯禹点头道:“如此则须太章、两亥多辛苦一些,行前必须探明才好。”又嘱冯迟道,“将军可注意此事,万勿草率决定,避免船陷中途。”

冯迟点头道:“若无把握,当走海路入淮泗,只恐多几日了。”

三奇道:“以我计算,改走淮泗入河,与走巢湖相比,至多延三日而已。”冯迟道:“路增千里,非三日可至。”三奇笑道:“冯将军忘了初夏东南风之力了。大江顺流,其行速不待言,由海北上虽折西入淮泗,都可借东南风之力,船行必速。若走巢湖浅水,拔船推行,浮力不可得,风力不得借,误程当不止三日。走海路即使中途遇雨或风停,最多不会超过五日可安全抵达河洛,务请冯将军慎思。”应龙、童律都同意三奇意见。

伯禹复问三奇道:“愿闻其二。”三奇道:“我师徒欲伴伯禹同行,不回具区。”伯禹笑道:“愿闻其故。”三奇道:“我无家室之累,天下为家。珠儿前年回家见过父母,时日不长,也愿伴我同行。我二人不探亲而愿伴伯禹同至涡口,再游涂山,此即休息,望伯禹见允。”伯禹笑道:“得三奇师徒同行,我之愿也。”

回身对伯益道:“既有三奇师徒伴我去涡,又有朱虎、童律在旁,足可放心。贤伯不必伴我同行,就烦君统率大队北上,不知贤伯意下如何?”

伯益见有三奇相伴,也觉放心,且大队士卒东行也须照顾,说道:“就依伯禹主张,请伯禹放心,我等定当顺利抵帝都,按时返还。”冯迟、江妃、禺强等见大队有伯益统率,也感责任轻了不少,齐道:“如此甚好。”伯禹又对祝融四杰道:“你四人既入我军,当遵王纪,此次可返乡一见亲友,但须牢记亲睦乡邻,毋以势欺人,毋逞凶虐民,须以王臣之身,谨恭有礼,不辱我军之荣。”祝融四人都大喜惶恐躬身应诺道:“我四人数月来蒙伯禹教诲,诸将训导,知昔日之罪可耻,今日之行正确,伯禹嘱咐,我们牢记,决心谨行使伯禹放心。”伯禹点头。当日议毕各自准备。

次日,冯、江、禺强三将复去视察扫尾工程,过了三日都完工归营。伯禹等登上君山东北角高处察看,只见洞庭湖水沿君山东北至成陵山入江,东流而去。应龙指入江口道:“湖水旺时,也可顺利入江,湖之四周虽溢有限,留出数里即可,从此湖区不受湖水涨落之苦,梦地平安了。”

伯禹回营与伯益议定在四月十三日离梦赴豫,在途半月,命诸将在五月十五日前至嵩山少室集中。各部返家士卒由所部将领统率,至帝都方散,回归之日,也由所部将领在散去之地集合,统一率部众到少室。少室建营事项由庚辰、玄龟两将统筹,故两将须提前几天到达少室。返乡士卒领干肉脯、鱼鲞各十斤,诸将各领五十斤,使各将卒与家人共享美味。发放之事由玄龟主持。暂时未回之将卒,以后返家时补领。诸将卒都深感满意。

到了十三日这天,伯禹、三奇师徒、童律、朱虎等到湖边送伯益、冯、江、禺强等将上船,湖中摆开百余条大船,皆满载粮物器械。冯迟兄弟居船队前方,江妃兄弟居船队后方,伯益与方、宋、应龙等居船队之中,祝融四将分居船之前后,佐冯、江两将传达号令。冯迟见伯益已经入船,升起启程信号,起篙离岸,船队顺水流沿君山东北朝出口驶去。伯禹等目送船队远去方回。回营后就与三奇师徒、童律、朱虎等整装离开君山。

因伯禹走巴水一线,故所备是六条轻舟,每船两名水卒操桨,循湖至大江,从大江至巴口,船由三奇指挥。为使船体稳定,三奇将六船分为两列,三船相并,前三后三,捆缚同行,如同大船。大江宽阔,通行无阻,船至巴口入巴水,河道窄狭,乃散缚各舟自操。前后相随北上,至大别山口,三奇命水卒及伯禹侍卫之卒八人及三奇师徒、童律、朱虎二十四人同心协力,四人扛一舟,徒步翻越山口,伯禹亦扶舟而行,入了史河。复一路北驶终于抵达淮水。由淮水顺流向东,过颍口至涡口。在途前后十二天,行程近千里。终于到了涂府。

要知如何会见女娇,且待下回分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