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深探潜江

2018-07-06 作者: 杨大元
第71章 深探潜江

却说三奇师徒与应龙带了几名随从,自西漾水一路南下,这日过了鸡公山,途遇一老者,三奇施礼而问道:“西汉水南至何地?”老者答道:“这西汉水上接漾水,下通龙门山大穴,潜入地下,不知所终,但隔山有大江,当地民叫潜江,小老儿没有去过,不敢妄言。”三奇称谢,复沿水南下,见沿途有众川入于西汉水。这日遇见一座高山挡路,山十分险恶,峰顶接天,兀立嵯峨,窟窿遍体,雾气出于窍,青苔覆岩,苍松遮巉险。未近山体,已闻松涛如吼,水声胜雷,猛兽隐现,行人少踪。三奇仔细搜索,总算遇见一名樵夫,连忙上前问道:“请问壮士,此山何名,可有通路?”樵夫答道:“此山名朝天岭,虽有小径,但只供樵者踮行踅步,常人难走,你要上山?”三奇道:“不是上山。想问西汉水通道,本山可有大穴?”樵夫道:“本山朝天岭虽多穹窿孔窍,但孔在半山上,山下没有通水大穴。本山之西,有山高耸入云,满山青翠,看过去像棵葱,叫葱岭山。有两峰特高,犹如天门,云气出入,隐约如龙,我们叫龙门山。龙门山下有大穴,西汉水入此穴中,经年不断,只见流入,不知从哪里流出。旺水时穴满水溢,乱流四野。今入冬,西汉水都入此穴而没了。你们要寻这大穴,当西南走几里可到。沿路有白水、清水等流入西汉水。”

三奇称谢道别,与应龙等西南行。应龙边走边记下山川地貌,渐入山腹。又行里许,转过一岩嘴,突现一个大穴,高约二丈,宽更倍之,如巨兽张口。穴内深邃黝黑,难窥其深浅,白花花的西汉水正从这里流入黑魆魆的穴口中。三奇、应龙等涉水至穴口,迎面有一股寒气从穴中散出,如寒风拂面。三奇对应龙道:“你可与从人在此山高处暂歇,我与珠儿往里一探究竟。”

应龙道:“如此大水入此洞穴,必定洞深流长,恐非短时间所能探明,洞穴不知深浅,入恐有险,不如翻越此山至南寻其出口。”三奇道:“要知水的出路,非入此穴不可。若洞短而且可以开凿,凿后能容旺水期水量,则其工必省于山外迂回开凿之工;若其洞深而狭窄,难以施工,那只能环山开凿,且等我师徒探明后再定。”应龙道:“言虽有理,但我看这山大,洞深长而曲折,恐非一日能探明,人在洞中如何透气生存,还是不入为是。”

三奇笑了说道:“你所说足见关怀,但我师徒可在水中潜伏三天以上,不必担心。如水流很长,潜伏游进过三日以上,我们就回来,不会以生命冒险。况有珠儿在旁,怀有异宝,应兄放心。”珠儿道:“龙叔可以放心,洞中流水决不至全洞都满,水流在洞底,其上必有空隙,即使期满三天,也必有透气之处。”应龙点头道:“珠儿之言有理。但洞中黑暗无光,恐有怪物伤人,如之奈何?”珠儿道:“龙叔放心,伯禹的灵珠日夜贴心佩带,灵珠不但制水怪,还能在暗中光明如昼呢。”应龙笑道:“既如此,我放心了。”

三奇笑道:“刚才你说得也有理,不如你们翻越这山到山南寻寻出口,等我师徒相会,岂不更好。如洞深曲长,必须从洞外开凿,也就可以早定开凿处了。”应龙点头道:“如此甚好。”

三奇师徒就穿上鼍皮水靠,腰系利器,进入大穴。进洞后,初时还亮,数丈以后,水渐深而曲折,已无光亮,师徒就潜入水中,循水流前进。始入水时水流虽急,但不旋转,顿饭后水流有旋转,时而急剧下沉,时而猛然上升,盘旋曲折,二人知水随山洞高低升降。此时珠儿怀中灵珠已显荧光,四周数尺内隐约可见。二人入洞既久,也逐渐适应暗中环境,况惯知水性,目力又强,借着灵珠之光,已可见水中诸物。见水洞宽狭不一,狭处水急洞满,人在水中,急漂而过;洞宽处水低流缓,仅高洞半,水面空隙广阔,足可浮于水面,自然换气。洞中水温颇高,游鱼悠悠,逆流摇晃。鱼体不大,长未过掌,通体透明,脏腑可见,红嘴乌眼,见人不惊。师徒二人随水流时沉时浮,凡到水洞狭小处,珠儿必潜至洞底再上升至洞顶,并左右触摸洞壁,度量洞径,记于心中。三奇也如此,两人共测,互作参照。也不知过了多久,按珠儿估计,已在洞中过了一昼夜。

这日忽感水温渐凉,新鲜空气增多,水中游鱼少了。二人随水流又约五里,忽然感前方星光闪烁,并有阵阵寒风拂面,三奇知洞口就在前面了,急与珠儿停止前进。此时珠儿突感洞底陡然抬升,身旁似有一股强大吸力,正未知其故。

二人拣了一块凹壁,贴身其中,半沉半浮等待天亮。三奇从贴身中取出干粮递给珠儿一份,共同充饥。仰望洞口外星宿,斗柄已转,知已过半夜,再过一两个时辰,即可天明。此时流水淙淙,寒风阵阵,幸二人沉在水中,尚觉暖和。三奇问珠儿道:“这一游估摸有多长时间,未知洞长几许,径量如何?”珠儿道:“依徒儿估摸,这一游当有两昼夜,以流速计算,约三四百里水程,但洞水忽上忽下,时而深入地心,时而上升山腹,迂回曲折,往返盘流,难以径直计算。若勉强折算,径直总有百里上下,且待天明见了龙叔可测龙门山底可知。”三奇道:“珠儿之言有理,然依洞中狭窄处计算,流量不会过大,但洞中却难施工开凿,看来,导西汉水,还须从山外开渠道,方可成功。”珠儿道:“师父说得不错,导西漾到西汉,只能在山外开道,洞中难以施工。我在进洞前见西汉水曾多次分支,除主流入大穴外,尚有支流从山外乱流四野,我们可以循这些支流找到南入巴中潜江。”三奇点头称是。

二人边吃边谈,不觉天色微明。又过一会,阳光已露,师徒两人出水上坡,脱卸水靠站在高处反观出水洞口,只见水流缓慢,波纹不兴,与大量出水不符。三奇对珠儿道:“我在水中感流量大而急,何以这出水口水流缓而少?”珠儿道:“徒儿在近洞口时曾感下有吸力,莫非近洞口处水分两股,另有大量潜流从暗洞中流出别口?这个洞只是表面一层流水。”三奇点头道:“只有这样,方能解释。”珠儿道:“待我下去一探究竟。”三奇道:“探明也好,但须小心,探明另一出口即可,我在这里等你,速去速回,如潜道过狭,不要勉强。”珠儿道:“徒儿明白,我感洞内吸力不小,估计潜洞也不会过小,我去去就回。”

穿上水靠重入洞口。到了曾感吸力处下探,果然在左壁处有个大缝,洞水在此分为两股。当时一路沿右壁潜行,未曾顾及左壁。珠儿探明左壁此缝后侧身探摸,左右上下摸索,感此缝上小下大,高约十丈,初缝不宽,上约三尺,至底近丈。就从缝进入,初时不宽,逐渐宽敞,愈进愈宽,竟入了一个大水洞,周围在百丈以上。珠儿循水流复进,数十丈后感洞底逐渐向下倾斜,屏息潜行约一个时辰,洞底又开始上抬,不久洞尽。洞口在水下深处,珠儿潜入洞底,方见洞水在江水底部淌入江中。珠儿身感洞水温,江水凉,知洞水已和江水汇合。就翻身游出水面,离水上岸。回望山峰不远,不过数里,返身向北,寻向师父等候处。不久即见师父仍在原处站望,忙上前见面。三奇甚喜,问了情况,即由珠儿带路到潜洞出水处观察。见水面甚为平静,虽略见有上涌之象,但不细察,难以知晓。珠儿道:“今是枯水期,故难见涌动,若到旺水期当有显露。”

三奇为明了潜水实情,又随珠儿入水到水下出水处,果然水下流量很大。两人出水后,三奇笑道:“今方知民所以叫此水为潜江的原因了。我原以为西汉水流入大穴,复从大穴流出称潜,看来不对了。水从穴出,明水难称潜,潜者地下水。今水从江底潜出,则称潜江名实相符了。”珠儿道:“今后若开山外水道导西汉水入潜江,潜江要改名了。”三奇道:“一江之名,民称既惯,恐一时难改。”此时已近中午,二人就沿水流返龙门山寻找应龙一行。

却说应龙等人在三奇师徒入洞后,议道:“三奇师徒水性极好,入洞后必自洞穴潜出山南,我们留此无益,且去山南等候。”应龙道,“为准备从山外导西汉水入潜江,我们应先勘察可通之道。”于是返朝天岭,到西汉水分流处沿东一股水流南下,流量不大,还有多次分支,虽然曲折散乱,但其流都南向。应龙一行只跟着流大的南下,应龙边走边记,走了两天,已经绕过龙门山东麓。听到了水流溅落的声音。应龙爬上高处向南眺望,看见山尽处有一大江南流,山崖断处有数股低矮瀑布溅入大江。应龙知这当是潜江了。环顾四周,并不见三奇师徒。应龙心想,看不见或是山峦重叠,林木掩蔽遮障的原因,就命随卒举巨石掷入江中及深谷,使发巨大轰隆之声,等响声稍息,即齐声高呼三奇、珠儿之名,以期吸引三奇师徒注意,但仍无反应。只得下山沿潜水一路寻找。

三奇师徒为何没有听见山谷轰响和喊声?原来应龙一行到达龙门山东麓登山搜寻时,三奇师徒还在潜江水下探察出口。在二人出水沿潜江上游回龙门山途中,正好与从龙门山沿潜江下游寻来的应龙一行相遇,应龙一行见到三奇师徒,不禁连声欢呼,三奇师徒也十分高兴。三奇对应龙道:“潜江下游江阔流大,不须再探。我们已将潜水出口探明,看来洞中难以施工,而洞径又不适旺水期流量。要保西汉水旺期无灾,只有在山外另辟水路,导漾入潜江。”应龙道:“我已预见到,故来时已沿途勘察,绘图在此了,按图施工,定可通潜。预计集三千人之力通不足百里之径,三个月可以成功。”三奇道:“君所言路径与珠儿所见相同,我信,且回大营与江氏兄弟商议。”于是一行回营。

却说冯氏兄弟与禺强率领祝融四杰及所部自沔褒西南行,渡西汉水过朝天岭,沿龙门山、九顶山、茶坪山东南山坡而行,七天后至玉垒山。玉垒山其高千尺,奇石林立,如剑指天,附近有川曰湔水。冯迟见岷山流来的泯水就在近处流向南方,和禺强、冯脩等商议后就在玉垒山坡立了营。立营后约禺强、方、宋等登上玉垒山顶,观察地形。只见远处高山绵延、群峰巍峨,苍碧如海,一望无际。禺强指北方道:“皑皑白雪为顶的当是岷山,出岷水流到此地。”冯迟俯视山下,岷水正在山下流淌。南望三十里歧出数支。道彰指蜀地道:“南望平川沃野,皆可耕之良田,然今岷之水犹奔腾咆哮,喷珠吐雪而南,若至旺水季节,岷江两岸,蜀中之地必然泛淹,不得耕种了。”无忌道:“此所以治也,治水即为辟地得耕。”道彰道:“今睹水,方悟伯益‘缓水分流’是合于实情的好对策。但我看岷江在这支流众多,若尽疏支流,恐难办到,只能择其一二而疏,只要达到分流目的,就是成功。”无忌道:“我看只选大支流疏导即可,小者可以不论。”道彰道:“宋兄说得是,可选最大最长支流分水,能通入大江就可以了。”禺强在旁听两人说法后道:“两位先生说得正合我意,就不知选哪支最好。”冯迟道:“伯益、三奇都说入巴蜀的水贯全境的是岷、沱、涪、潜。潜、涪在北,今岷江之邻是沱江。沱江流远,自东南直达大江,而其上游正是岷水。沱江时洪时枯,旺时是巨川大江,枯时是细流瘦江。其两岸旱涝不均,耕多获少。今若疏浚扩大其入口,将多余的岷水分入沱江,使岷水可减其势,而沱江可增加水量,兴一役而利两江,此治之要也,诸君以为如何?”禺强等都说好。冯迟复道:“曾听三奇说过,沱江承岷江细流而行百里,有金堂山横阻沱江,江水须环山而过。若能疏通金堂,沱水会更顺。”三人都点头,于是返营部署浚沱诸事。

话说三奇师徒与应龙等沿西汉水支流而返。应龙沿路重新测算溪谷高低与里程,确定开凿西汉水通潜水线路,手持测量度衡玉简,时而登高,时而入谷,三奇师徒及随卒帮应龙树干拉绳,定方向,量距离,测阔狭高低,依应龙之移行。一路走走停停,迤逦而北。在途七日方与江妃兄弟会面。

应龙、三奇惊讶地发现,工地来了许多新人,问江妃道:“新增人力莫非邻近黎民来助?”江妃笑道:“伯禹去甘族后,甘族之主甘棠深明大义,出黎民三千,由其三子率领,一路至蜀助治岷江,一路至此助通二漾,故我力倍增,率民来这里的是甘棠三公子甘亥,正在工地与我弟联合施工,三位有便可去一会。”问道,“此去探潜可有发现?”应龙将三奇师徒探洞入穴摸清潜江水下通道及今后从山外开凿通潜路径一一告诉江妃,江妃喜道:“赖三君之力,下步通潜之功已成一半了。”应龙道:“此何说耶?工还未动,何言功成其半。”三奇笑而未言,以目视江妃。

江妃道:“一工之兴,从筹划到成功,实由前后两大步合成。以流水而论,动工之前须知起讫所在,道途所经,沿途险阻,难易何处,里程短长,人力何布,尺寸标准,深浅阔狭,都有规矩,然后方可兴工。兴工者行也,知在行先,不知者难行,知而后行,事半功倍,不知而行,事倍功半。今三君已为通潜之工详察道路里程及险阻诸事,详绘兴工之图,今之后只需按图施工,其成必速。三君启知,岂非成功之半耶。”应龙笑道:“讲得也有理,只不过对我们估计高了。”

要知如何施工掘通沔汉,且听下回分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