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018-11-25 作者: 真熊初墨
第二章

曾铣见之大喜过望,这就是天上掉的馅饼啊!军屯的军户惫懒无比,根本无法用。而曾铣好兵,见千余令行禁止的青壮,不由得喜上眉梢。

借青州兵,曾铣很快扫平了山东境内的匪患。而宜都县没了这些不安定因素后,完全在胡宗宪掌控,皆大欢喜。

这一记马屁拍的巡抚曾铣大人十分受用。

从此,曾铣记住了胡宗宪这个人。

而这批曾经是草寇的青壮,日后在陕西戍边,成了威名远播的“青州兵”,也是曾铣震慑蒙古,并敢于扬言要复套的根本所在。

得到上司的欣赏,又把小小益都县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胡宗宪在这短短两年之内做到了有些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

胡公的内政才能,可以用卓越来形容。

仿佛之间,一条通天大道在他眼前已经出现在胡宗宪的眼前。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胡宗宪准备度过第三年任期后便要高升的时候,传来了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

没办法,收拾收拾行礼回家丁忧去吧。

嘉靖二十一年四月,胡宗宪回乡守孝。

嘉靖二十一年,胡宗宪结识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杨博(就是被严世番称为当世三大奇才的那个人)。虽然只是神交,而且日后对胡宗宪的帮助巨大,但因为胡宗宪四月回家奔丧,没有机会与杨博见面。

杨博本来得到兵部尚书张瓒的认可,正是春风得意。

由于壬辰宫变后世宗对朝堂上下的清洗,张瓒“病”死,毛伯温担任兵部尚书。

毛伯温认可杨博的才华,曾上疏请留,但言官们弹劾的奏折像是小山一样,最后毛伯温还是把杨博从大同、蓟门前线调到山东,担任提学,还是个副职。

一个前总的参谋长,眨眼之间成了山东的教育局局长,还是副职,谁说嘉靖年间的党政不激烈来着?

虽然这个任命在我看来更像是毛伯温故意安排,让杨博避祸的。

但党争什么的和胡宗宪没有关系,他还是单纯的喜欢军事(好兵)。

杨博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从蓟门、大同一线下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

来到山东,杨博很快就注意到曾铣麾下那一支与众不同的兵马——青州兵。

询问之后,杨博和曾铣一样对胡宗宪有了印象。他很好奇,在山东,竟然有如此人物?

奔丧后胡宗宪要收拾东西回家丁忧了,嘉靖二十二年,胡宗宪在山东遇到了杨博。虽然杨博被贬,但胡宗宪这时候也没有心情钻营。

和杨博聊天,胡宗宪对军中事物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这让杨博很是刮目相看。

这时候,胡宗宪还年轻,白马少年郎,意气风发,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美好。

两年后的嘉靖二十三年,胡宗宪的父亲也去世了。

在绩溪一住就是五年,这五年里,胡宗宪终于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没人在耳边磨叨,也没有繁多的政务需要处理,他终于可以尽情的看兵书了。

他刻苦攻读《武经七书》,只待有朝一日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展胸中所学。

嘉靖二十六年,胡宗宪丁忧期满。

想要回去做官?那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事儿,没那么容易。一般的惯例是等空缺,有谁调离或是被查办了才能在一群后补者中杀出一条血路,再当上干部。

胡宗宪有人脉么?有的。曾铣是一个,而且曾铣此时是大学士夏言的当家小弟,正是当红辣子鸡。

有了这一层关系,起复的事情就简单了。胡宗宪找到曾铣,当年赠送青州兵的情谊还在。靠着曾铣的推荐,在丁忧期满之后,胡宗宪马上调到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当县令。

这地儿好呀,一则余姚是王阳明王圣的老家,二则这里富庶,治安也好,根本不是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那种穷山恶水能比的。

而且余姚人杰地灵,出了无数的文人。比如说首辅大学士谢迁,就是余姚人。

和这里的大世家打好交道,对日后升迁自有好处。

胡宗宪干劲儿十足,当时的余姚,是个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民事纠纷也相对繁琐,很多案件都是陈年积案。在处理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中,胡宗宪表现出了极高的调解技巧,短时间内把这些案件全都处理利索(余姚县志)。

在刑部观政的两年光阴,并没有荒废。

对于地方上事物的处理,我们能看到一个干吏的身影。除了胡宗宪在刑部观政学会的断案技巧之外,他还用超高的情商解决一些大的纠纷。

余姚近海有一块地,名叫“三山沙田”,因为倭患愈演愈烈,这里驻扎了一部分军队。

多年来,这些驻军为这块沙田,与余姚县民争执不休,由此而产生的纠纷,至胡宗宪到余姚,已历二十余年。

其间,驻军曾屡次殴杀当地百姓,甚至有命案发生。

胡宗宪到任后,他亲自来到三山沙田一带,与当地百姓及驻军促膝谈心,摸清了双方各自的意图,然后,求大同存小异,做了一些调解的前期工作,然后,以官府的名义,下文宣读规定的界线。最后,他亲自到现场,将军民地界划得清楚明晰。

明朝军队,大部分都是窝里横,什么杀良冒功之类的事情都极为顺手,毫无心理障碍,更不要说与当地百姓之间的纠纷了。

能解决这样的事情,可以说胡宗宪已经很用心了,不动用自己在兵部的关系,

可以说,胡宗宪是用了心的,他有能力,有想法要做一任好的父母官。

但是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在胡宗宪要大展宏图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

倭寇来袭!

有关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有很多文献已经详尽记载,这里就不拾人牙慧了。

我们来看,这次胡宗宪遇到了什么难题。

十二月乙亥,海寇犯宁波、台州(明世宗实录)。

史书上简单的一句话,我们仔细分析,里面有无数的腥风血雨。

在嘉靖三十一年之前,倭患并不算太过于严重,也没有引起朝堂内外的高度重视。因为明朝禁海的国策,所以江浙大户纷纷参与到走私之中。

由于大学士夏言在嘉靖二十六年派朱纨任提督闽浙海防军务,严厉打击走私,并且捣毁走私窝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