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18-12-03 作者: 真熊初墨
第一章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次不第,九番自杀,十甚嗟叹。

徐渭字文清,后改名为文长。在很小的时候,一些儿书籍上都有徐文长智斗县官、财主之类的故事,徐文长的定位类似于传说中的阿凡提。

有人说,看徐文长智斗故事的时候,还不知道唐伯虎有诸多娇妻美妾。

不过再后,徐渭徐文长的名声却并不如何显赫,远不如唐伯虎。只知道他一生潦倒,最后死的时候只有一条黄狗陪伴。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或许就是这个天才最后的归宿吧。

但事实上,却并不如此。

有明一朝,几百个状元郎,却只有三大才子——徐渭便是其一。

以书法、绘画而言,徐渭的泼墨大写意在中国书画史上有着决高的地位。

郑板桥曾经说过,自己愿为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也说过: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这位郑板桥、齐白石所膜拜,愿为门下走狗、童子的大家徐渭,其实最擅长的,平生最得意的却并不是书画,而是揣摩人心。

所谓四处帮闲,也是义薄云天。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在下徐徐道来。

徐渭,正德十六年生人,双鱼座。

徐家是绍兴城名门望族,(《赠族兄序》)叔父徐钥是成化年间进士,徐滋是贡生。

徐渭的父亲徐鍯徐克异是个聪明人,那年王阳明被刘瑾发配到贵州龙场,悟道之后在龙场开课,讲授圣人之道。徐鍯无惧山高水长,来到贵州龙场聆听圣人教诲。

徐鍯并没有成为著名心学门人,在王阳明离开龙场后,他并没有走,而是在贵州龙场教书,一直到后来在贵州中举。

我认为徐鍯才是真正领悟心学真谛的那一批人。阳明心学并不是让人夸夸其谈,而是知行合一。当时贵州是偏僻的蛮荒之地,能在贵州教书,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而他在贵州考取功名,算是明代的异地高考吧。

江浙一带名士辈出,高考录取分数段直飞天际,因为徐鍯家祖籍是贵州的军籍,所以徐鍯在贵州参加考试没有理论上的束缚。

后来,皇天不负有心人,徐鍯成功的中了举人,不过估计分数不会很高,没有殿试,也没有进入翰林院成为编纂,而是任云南巨律州知州。

想想也是,如果能名列三甲,还用异地高考么?

哪个学霸会这么做?

但徐鍯老先生是聪明人,虽然学习差强人意,但是会做人。

一辈子活的潇潇洒洒,当官也顺顺当当。从巨律州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一路后又转任嵩明、镇南、潞南、江川、禄丰、三泊诸州县,最后去了天府之地——夔州(巴渝东部政治经济中心)任同知,换成现在的说法是主管盐、粮、水利的副市长,副厅级干部。

从蛮荒之地混到富庶巴渝的实权副厅级干部,历经数朝,徐鍯是一个很好的官僚,他知道利用自己的优势,又知道如何不被人妒忌。

这是一个人精。

徐鍯转任各地,原配妻子童氏死在路上。六年后在云南江川娶了当地锦衣卫苗百户寡居在家的侄女苗宜人续弦。

徐老先生老当益壮,退休之后回到江阴,又纳妾,纳的妾是苗宜人的侍女苗氏。

兔子不吃窝边草,徐鍯却不认为自己是兔子。他不仅吃,而且吃的很开心——因为这是苗氏的意思。

各位书友可能觉得徐鍯艳福不浅,苗宜人深得中国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的精髓,竟然力劝老爷纳妾,把身边侍女纳入房中。

这是有它的道理的。

苗宜人不能生育,无子嗣。徐鍯徐老爷子的前妻童氏却生下二子,徐淮、徐璐,都已经三十多岁,成家立业。而徐鍯已经老迈,有朝一日撒手西归,自己一个寡妇怕是日子不好过。

母凭子贵,那个年代就是这种情况。皇家如此,官宦如此,平民也是如此。

所以苗宜人为了以后日子好过一些,毫不介意的让老爷把自己身边的侍女纳为妾室。

老人家身体也很好,以花甲之年,又得一子——徐渭。这一年,徐渭的大哥徐淮已经37岁。

苗氏生下徐渭后百日,徐鍯便撒手人寰,驾鹤西游。

死前一年还能风流,徐鍯这一辈子可以说是相当完美,得以善终。

苗氏也松了一口气,终于在老爷死之前有了他的骨血,在家说话的底气都足了很多。

可是这一切对于徐渭来讲,却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徐渭是个天才,在他四岁的时候二嫂杨氏去世,他像是大人一样迎来送往,众人称奇。

苗宜人从此看到更大的希望,如果徐渭这么聪明,要是能中举当官,自己后半辈子就有望了。

徐鍯的两个儿子都比较不成器,大儿子徐淮一心炼丹,可以说是个败家子。二儿子徐璐倒算是有正事儿,参加科举。可是他和徐鍯一样,天赋有限,始终不能在山阴中举。

这个家和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在徐渭的身上,苗宜人是这么想的。

所以在徐渭六岁的时候,苗宜人不仅送徐渭进入私塾,还不惜重金请了当地名士管士彦做私教。

管士彦上的第一堂课,教给徐渭一首岑参的诗——早朝。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临终的徐渭记录下此笔。

即便再如何早慧,此时的徐渭也如同一张白纸,管士彦留下的痕迹。

一般早教,都是从认字开始。徐渭却从唐诗开始,天才的道路就是这么与众不同。

之后管士彦开始教徐渭《大学》。

而徐渭日诵千余言,书授数百字,不再目,立颂与师听。

大学,四书之一,相传是曾子所做,为朱熹推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字我都认识,放在一起,却不知道说什么。

徐渭却在六岁的时候日诵千言,估计不光是背诵,大学讲的什么,全都一清二楚,还有自己的见解。

要不说学霸考了98分,是因为他的能力就是98分。天才考了100分,是因为满分只有100分。

只两年,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之类的徐渭全都倒背如流,管士彦已经没什么可教的了。于是苗宜人在他八岁的时候聘请陆如岗学习时文,也就是应试的八股文。

八股文有多难,看看范进就知道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