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由彼观彼,而不是由已观彼(1)

2024-03-16 作者: 姚颖编著
第11章 由彼观彼,而不是由已观彼(1)

第11章 由彼观彼,而不是由已观彼(1)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的存在,常常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习惯于从自我感受出发,只顾及自己的得失和自己的心情,这是人类的自私心理在作怪。为了消除人际间的不和谐因素,减少彼此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学会逆思维思考,也就是说要懂得换位思考——由彼观彼,而不是由己观彼。能够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理解至上,同时,懂得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才会有别开生面的人际关系。

转换视角,坐到对方的椅子上

在与人交往中遇到困难了,你可能经常从自己的一面去考虑,比如,“我哪里做得不好?”“我还需要怎么做?”但你为什么不从对方那里找答案呢?比如,“他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怎么看我?”“他最怕什么?”“他喜欢什么?”“他的做事风格是什么样的,我如何做才能与他合拍?”这样一想,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汉朝初建时期,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带领下乘机南下,刘邦统率三十万骑兵、步兵亲征,哪知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被冒顿四十万大军围困。七天七夜,几次突围均未成功。当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军中很多士兵被冻坏手脚。而且,军粮所剩不多。刘邦感到穷途末路,仰天长叹。这时,脑瓜灵活的陈平想出一条退兵计策。

陈平一面让军中画师绘制一幅秀色可餐的美人图,一面传令把军中所能搜罗到的金银细软统统集中起来。随后暗中下山,买通蕃兵,指名要见冒顿单于宠爱的阏氏。见到阏氏后,陈平先将金银珠宝献上,阏氏果然喜欢,一件一件把玩,爱不释手。陈平又把美人图展开。阏氏见画上绘着一个绝色的美女,不禁起了妒意,便问:“这幅美人图是干什么用的?”陈平说:“汉朝皇帝被困在白登山上脱不了身,没办法,打算把汉朝第一美女献给单于,换一条生路。您若能解了我们的围,我们就不会把美人献给单于了,情愿多给您送点儿金银珠宝。”阏氏说:“请你回去告诉汉帝,尽管放心好了。”

当天夜里,阏氏使出浑身解数,劝冒顿不要恋战,赶紧收兵。她说:“万一汉朝援军到了,就是一场恶战,况且输赢不定,你要有个不测,让妾身如何活下去?再说,中原多山,气候酷热,咱们水土不服……”这一番巧语花言说动了冒顿,于是冒顿命令围兵撤开一角,放走了刘邦。

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美人图救驾”的故事是否真实,并无人深究,但从这一趣闻中,我们悟出一个道理:此事能成功,全靠陈平的智谋,他听人说冒顿好色,身边总离不了美女,却并未按常规思路直攻冒顿——找一美女送给他,因为他知道这么做必会遭到冒顿阏氏的阻挠。冒顿阏氏是个出了名的醋坛子,常担心自己会失宠,所以冒顿每次出兵,阏氏都随侍左右,实为监督。陈平深知阏氏对冒顿的影响力,于是不采取迎合冒顿的策略,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从阏氏处入手,用送美女之计勾其醋意,再以金银珠宝利诱,结果问题得以解决。

在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

一张单子跟了大半年,不到合同签订的最后时刻不敢肯定合作者的诚意。

惴惴不安,惶惶半日,也猜不透老板的那句话到底是何用意。

不知爱人为什么生自己的气。

你多希望自己会揣摩术,一眼看透别人是怎么想的。

不知道怎样让人对你说“YES(是)”。

当代国学、易学、佛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世间最难揣摩的就是人心,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生也学不尽,这几乎成为我们处世的无间道了。”事情的瞬息变化,多是因人心的转念。在我们身边,每天都会上演一场场“攻心战”。只不过,有些人能够掌握技巧,逆着自己的想法,顺着对方的思路,办成自己的事情;有些人搞不清别人的想法,却执着于自己的需要,以至于对方取胜收兵时才捶胸顿足,悔恨当初没早一步看透人心。

如果你经常下棋,就会有这样的经验:要赢得这盘棋,除了看清对方的棋子如何布局外,还得看透对方的用意。若是连这个都看不明白,你就会稀里糊涂地被对方“将军”。同样,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也不能仅看表面,而要学会揣度其内心。

别以为这一切很难做到。如果你能转换视角,“坐到对方的椅子上”,就能轻易抓住对方的思路,解读对方的心理,继而解决自己的事情。“坐到对方的椅子上”是一种换位思维,也就是说,不按着惯性思维只考虑自己,而是反向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也是逆思维心理的体现和运用。很多事情若是单从自身的角度来想,是很难得出一个合理的答案的,可如果换位思考就显得简单多了。

能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弄清楚问题之所在,你也能胸有成竹地化解危机。

不顺着别人的思路,就无法发现隐匿的东西。若能得知别人的行为出于何种心理,我们就可以多一些主动权和胜算了。

智慧点读

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洞察别人心理的人,永远不用担心自己的前途。

多为他人着想,怎会生事端

有个雕刻师,受邀到附近一村庄的寺庙雕刻一尊“菩萨像”。若去那里,必须经过一座山头和一片森林。恐怖的是,山里经常“闹鬼”,很多晚上滞留在山区的人,最后都莫名地惨死了。雕刻师也知道这件事,但寺院那边催得很急,如果次日再动身恐怕误事,于是他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只身赴约去了。

雕刻师走着走着,天就黑了,他突然发现前方路口坐着一个女人。仔细一瞧,女人一脸疲惫,草鞋也磨破了。雕刻师询问后得知,她和自己的目的地一样,便自告奋勇搀扶她一起同行。路上,女人问他:“眼看夜色更深了,你难道不怕我耽误你赶路吗?你不知道山中有女鬼吗?”雕刻师说:“我自然想快点翻过山去,可把你一个弱女子留在山中,你也不安全啊!咱俩一块儿走还能有个照应!”

他们走累了,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休息。雕刻师见脚下有块木头,就随手捡起来,拿出凿刀等工具,看着女人,一刀一刀地雕刻出一尊“人像”来。

女人好奇地问道:“你在雕什么啊?”

雕刻师说:“你容貌慈祥,和菩萨很像,我就按照你的容貌来雕刻一尊菩萨!”

女子听后痛哭起来,因为她就是传说中的“女鬼”。多年前,她带着女儿路经此地,不幸被一群强盗奸污,女儿也惨遭杀害。她万念俱灰,跳崖自杀,化为“厉鬼”,专在夜间取过路人的性命。她怎么都没想到,竟有人说她“面貌慈祥,和菩萨很像”。刹那间,女人化作一缕烟雾消失在夜色中。

第二天一早,雕刻师准时到达寺庙,人们都很惊讶他居然能在夜里越过山头。此后,这座山中再没有闹过鬼。

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让人感慨万千。想想,只要能“心存善念、待人如己”,连女鬼也会被感化,从而弃恶从善。在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在与人交往时带着强烈的防卫心理,谨小慎微,害怕被人“骗了、坑了”而处处对人设防,少有人像“雕刻师”一样,能以“菩萨的心肠”来看待周遭的人与事。正因如此,人际间的感情淡了,矛盾多了。若能逆向思考,不将别人看作别人,而是将别人看作自己,并待人如己,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哪还会平生那么多事端呢?

有个从农村来的年轻人到城里打工。他买了一罐饮料,却不知如何打开。忽然,坐在他对面的女人也拿出一罐,并问自己的孩子:“你要喝饮料吗?”小孩还没说话,女人就在这个年轻人面前轻轻地拉了一下拉环,饮料打开了。年轻人瞬间明白了那个母亲的意思,他感激地对她笑了笑,轻松地打开了易拉罐。

这件事使年轻人明白了要待人如己,凡事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那些落难的人。后来,年轻人成功了,在谈起自己的成功秘诀时,他激动地说起了这件事。他说,他感谢那个女人给他上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有很多人向张学良提出“题字”的请求,而他每次总是题写“爱人如己”四个字,即便是到了晚年,眼睛已经看不太清楚了,他照样能悬着手腕写下这几个字。“爱人如己”与“待人如己”如出一辙。

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将其他人看作自己一般,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待人如己,就得善于用别人的心态做判断,不能用已有的个人“成见”干扰认知,更不能轻易下结论;待人如己,就得让自己置身于别人所处的环境中,与别人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待人如己,就得真正地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而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做到了这些,当你们之间出现矛盾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对方的行为也符合常理,也会明白原来横在双方中间的矛盾只是因为互相不了解。

待人如己是通向感情的崇高境界的必由之路,也是助你登上巅峰的坦荡大道。如果你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那么无论你的事业还是人生,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智慧点读

人的际遇不同,有些人一辈子顺遂,很难理解他人的艰难,如果有着待人如己的心态,就会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做个“八面玲珑”的人不是坏事

我们先来做一个测验:

一天,你的上司突然对你说:“你是我的得力助手,有能力,善创新,以后还要你多多协助我工作。这件事我们需要聊聊,我们到卡拉OK去,好吗?”你知道他是个K歌高手,而你五音不全。此时,你该如何回答呢?有三个选项:

A.卡拉OK?行,咱们什么时候去?

B.卡拉OK?我不会唱歌,咱们还是换个地方吧!

C.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卡拉OK,若有机会陪你喝杯咖啡倒是求之不得。

你选哪个呢?下面,我揭晓答案,看看你属于哪类人:

选“A”的人通常重视人际关系,做事圆滑。因其爱逢迎他人,也容易导致同事对其有意见,被同事疏远。

选“B”的人性情耿直、憨厚,心无城府,但易得罪人。

选“C”的人最圆滑,既不伤害与上司的感情,又能表明自己的意见。

你属于哪类呢?

大多数人都爱把圆滑与虚伪挂钩,认为圆滑的人不是好人,也不招人喜欢,因此在行事时故意表现得直率,以为这样可以让人信任。其实,这样往往会弄巧成拙,招人反感。都说圆滑不好,那我们就逆向思考一下,不圆滑有什么好处吗?

朋友聚会时,你的一个好友穿了条她认为很好看的裙子,你却当着众人的面说“这条裙子不适合你”。你很实在,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你的朋友会高兴吗?

同事正在发言,用词不当了,你当众纠正,同事笑着答谢,你以为他真的感谢你吗?

这就是不圆滑的结果,这些结果真的给你带来好处了吗?当我们用逆思维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不圆滑对自己没太多帮助,顶多落一个“实在”的评价,而这“实在人”却并不一定招人喜欢。其实,圆滑并非贬义词,而是个中性词,形容为人处事圆融,各方面都应付得很周到。圆滑的人考虑细致,能换位思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就好像“逢人减岁,遇物增价”一样,这样的圆滑是善意的,是一种无恶意的奉承。这样的人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这点不是大多数人都希望达到的境界吗?不知道你是否听过下面这个故事: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拥有天下,自然觉得豪情满怀,为了每日将他的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便招来宫廷画师周玄素,要他在大殿的墙壁上绘制巨幅《万里江山图》,以显示自己的盖世伟业。周玄素一听吓坏了,这幅“万里江山图”,可怎么绘好呢?他灵机一动,对朱元璋说:“臣不曾遍游九州,不敢奉诏。请陛下先草创一个规模,臣然后稍作润色。”朱元璋当即挥毫泼墨,草图构出,大势初成,朱元璋一面退后数步,自我欣赏,一面命周玄素:“可为朕润色之。”周玄素却说:“陛下山河已定,岂可动摇?”朱元璋一笑作罢。

周玄素实是聪明之极。他说“陛下山河已定,岂可动摇”,既迎合了皇帝希望江山永固的心理,同时也给自己不想作画找到了借口。一句巧妙的应答,不但让朱元璋没有怪罪他,还重赏了他。你瞧瞧,周玄素靠圆滑把这个棘手的问题处理得多好!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若不圆滑一些,触怒龙颜,结果只会死得很惨。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朱无璋让画师作画的故事。

一天,明太祖朱元璋让画师给自己画相。朱元璋长得真不敢恭维:长脸,尖下巴,眼睛深陷,颧骨凸出……一个画师原原本本地照其样子画了一幅相,结果被砍掉了脑袋。另一个画师一看这情况也不知如何是好,画得太像,前面就是榜样,画得太好看,又不似明太祖……他思索一番后,画了一幅乍一看不像,仔细一看又像的明太祖相。朱元璋看后大喜。

由此可见,要想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就得圆滑一些。能够根据当时的处境说出在当时最该说的话、做出最该做的事情,从而减少自己的麻烦和别人的不快,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说:“人际关系这一门科学永远没有学成毕业的一日,每天都似投身于沙石中,缓缓磨动,皮破血流之余所积得的宝贵经验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圆滑。”为人处事不圆滑就说明你对社会还不太了解,等经历的事情多了,自然就会融入社会。

在处事圆滑的同时,别忘了为人以诚信为本。要圆滑就难免会说假话,然而,如果过了头那就成虚伪了,如果再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获利,那就是邪恶卑鄙的狡猾了。一个人过于狡猾,在与人交往时就是一种冒险,没人会放心与你交往,因为会担心你使诈。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