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职场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样(2)

2024-03-16 作者: 姚颖编著
第17章 职场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样(2)

第17章 职场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样(2)

在职场中不顺心时,我们不必一味发泄不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加剧你的恶劣情绪,我们需要逆向考虑:如何让这些不满得以解决?改变不满现状才是我们要的结果。当你逆向思考后,抱怨就会产生价值。那么,如果抱怨起到作用呢?首先你要清楚一点——你为什么会抱怨?其次,你的抱怨要能触动老板的心。比如,抱怨加班时应该有理有据,让你的老板知道你为加班付出了哪些代价,不要只是一味地抱怨“太累了”“不喜欢加班”等。如果有情绪,还不如“加班太频繁了,我觉得很累!想休息一段时间”这样的诉求来得实际一些。

对于一些是非问题,你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后再抱怨。在没有得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否则就是制造矛盾,也易给人留下不良印象。掌握足够的资料后,也许你会发现之前的资讯有误或者纯粹是弄错了。

万万不可到处倒苦水,随便向别人抱怨。你不被提升、不被加薪,应该向谁抱怨呢?向跟你平级的同事、你的下属?错了!你应向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抱怨。向毫无裁定权的人抱怨,不过是宣泄不满,而这除了招人厌烦外,还易令人轻视。最明智的方法就是直接去找你可能见到的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人员,然后心平气和地与之讨论。假使他未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就将抱怨的强度提高,向更高层次的人抱怨。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公司的事情,选对倾诉对象十分重要,否则你的抱怨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你情绪变得越来越糟,使你在工作中更加被动。

你可以抱怨,但你抱怨后,要让同事切实感到,你被所抱怨的事情或事物伤害了,而不是要攻击或贬低对方。切记,你抱怨的目的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非让别人对你形成敌意。

抱怨的方式很重要,要尽可能不刺伤或激怒别人,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轻松、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以此降低对方的敌意。看看下面的例子,会对你有什么启发:

吴昊的同事每天中午都要睡一个小时,为此耽误了不少工作。作为搭档,吴昊就要承担更大的工作量。他想跟其他同事抱怨此事,又担心影响不好;想找领导反映,又怕弄僵同事关系。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个好方法,他对那个同事说:“假如你每天中午少做点‘白日梦’,凭借你的能力,当上主管不成问题!”同事听后并未生气,反而因吴昊肯定了自己的能力而高兴,在上班时间也尽量克制自己不再睡觉了。

吴昊的聪明之处在于,不抱怨同事睡觉对自己的影响,而是从影响他自己的角度表达意见,并且适可而止,给对方留下思考的空间。对同事有意见可以如此表达,同样,若对领导的安排有什么怨言也可以如此表达,说话时不要带火药味,最好来点幽默。

在拍摄现场,导演对演员厉声说道:“下一组镜头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在你身后大约50米处释放一只狮子,让它朝你奔来,最后只差两步的距离险些扑到你。”

“我的上帝,”演员呵呵一笑说,“你跟狮子也讲清楚了吗?”

如此危险的剧情,哪个演员能不抱怨?可你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导演十有八九会认为你不敬业。而幽默地向其反映这个问题会收到奇效,导演在大笑之余会体会到你这句话的深意。

看到这里,你发现了吧?抱怨是可行的,但抱怨的本质必须带有建设性,抱怨的背后要有解决方案。在抱怨的时候,多数人心中早已有了对某事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不被重视或自身不够主动,所以只能抱怨。换句话说,你应将破坏性的情绪发泄转为建设性的意见表达。

另外,你还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不要指望老板会顺着你的思路走,因为从宏观上考虑你的牢骚显然比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好。如果从领导、同事的角度出发,并以他们可接受的方式主动提出建议,他们又怎么不会欢迎呢?

总之,职场怨言是可以有的,只是应讲究方法,开口抱怨前也要先打好“草稿”,开动大脑这台机器,避实就虚,用巧妙的语言去表达。抱怨若有道,一样具有杀伤力。

智慧点读

想改变现状,要么从停止抱怨开始,要么学会正确的抱怨方法。

努力很重要,借力更重要

职场上,我们一直强调个人努力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必须付出100%的努力才可能有所提升。因为这样的观念,许多人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变通地使尽蛮力却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其实,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仅靠个人力量想要有大成就都是困难的。当大家都在强调“个人努力”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不可太僵化,“个人努力”不仅仅限于使用个人的力量,要想想,“个人努力”是否也包括努力找到可以借助的力量呢?一提到“借”,大家一般只会想到借钱借物,今天还要提醒你,我们还可以向别人借力。

有个小男孩想移走沙滩上的一块大石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搬动石头。这时,他的父亲走过来问他:“为什么你不用上所有的力量?”

男孩哭着说:“我用了我所有的力气,我已经尽力了。”

父亲蹲下来,跟小男孩说:“孩子,你没有使尽全力。因为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说完,父亲抱起石头,将石头扔到了远处。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人轻易就可处理。既然这样,为何不借力一下呢?就像上例中的小男孩一样,你觉得有些问题难,可能因为你只倚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懂得去获取别人的帮助。甚至因为你过于突出自己,把本来可以帮助自己的人也赶走了。与其自己苦苦追寻而不得,不如将视线一转,呼唤你身边的强者。

荀子在《劝学》中有一段关于善于借助他人力量和外部条件的精彩论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站在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而离得很远的人也能看见;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增大,而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不用腿跑也能行千里之远;借助船只,水性不好也能渡过大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有些人不愿意向别人借力,认为那是无能的表现。那么我们反过来想想,到底是向别人求助显得无能,还是因为自己力量不足而失败更显得无能?当然,会“借”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者大多是一些善“借”之人。不管你是否认识别人,只要你善借,让其心甘情愿地帮你做事,你就多了一个必胜的筹码。中国台湾巨富陈永泰说得好:“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不要自负地以为应当自食其力。人常说: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林。一个人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在于他能获得多少人的帮助。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行业,都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一个没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须这样,一个有能耐的人也必须这样。俗话说:“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所以,要想获得最大的成功,就要学会“借力”,仅靠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地搏斗是行不通的。如果能用好“借”,那么你会少绕很多弯路。当然,这并不是让你大事小事都去寻求他人的帮助,我们所说的借,是在你遇到难题,当个人力量难以解决或者必须付出极大代价的时候,你不妨转变思维,靠借力的方式轻松达成目的。

下例中的小女孩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个人效仿。

有个女孩擅长服装设计,只是没有名气,没人敢重用她。一次,她在参加一个歌星的歌迷会时,拿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对歌星说:“我很崇拜你!请在我设计的这件服装上签个名吧!”歌星看见这件很独特的服装眼前一亮,对女孩的才艺赞不绝口,并推荐她加入自己的设计团队。就这样,女孩借助歌星的力量,轻易地进入了设计行业。

你如何看待这个女孩的做法呢?说她狡诈、投机取巧?不能。让更多的人帮助自己成功,这是一种高超的社会智慧。美国大名鼎鼎的富豪、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曾这样说过:“当一个人认识到借助别人的力量比独自劳作更有效益时,标志着一次质的飞跃。”尤其是对于自己所欠缺的东西,更要多些巧借。把握了“借力”这一核心,就有可能通过借力,完成从没钱、没背景、没经验的失败向成功的转化。

“借”的绝活流传了不知多少年代,深得智者的欢迎。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善借门客之力成己之事。西汉刘邦,也是一个善借他人之力者。他不能著书立说,也不善驭军队,却依靠韩信、彭越、英布、萧何、曹参、樊哙等威震天下的文臣悍将建立了西汉王朝。在现代职场中,如果我们不懂得向领导或同事请教,借助他们的力量,只知自己埋头苦干,常常会“事倍功半”。

“借力”不是一个丑恶的东西,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有限的,哪怕是最杰出的人物或团体,也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伟业。世界石油大王曾经说过:“永远不要靠自己一个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哪怕用尽100%的力量也不可能获胜,若是众人分别贡献出一点力量,便可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不要期望自己是全能冠军,也不要期望一个人付出100%的能力去帮助你。在职场,中你要善于结交更多的朋友,只要他们在关键时刻付出1%的能力去帮助你就足够了。

巧于“借力”,精于“借势”,你才能成为“职场圣斗士”。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一个借字,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智慧点读

对于借力,并不是让你大事小事都去寻求他人的帮助,我们所说的借,是在你遇到难题,当个人力量难以解决或者必须付出极大代价的时候,你不妨转变思维,靠借力的方式轻松达成目的。

工作并不是一切,不要把职场当成战场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描述的恐怕就是过劳死。那时,这是一个褒义词,在道德上是值得肯定的。清官、好官如若是“过劳死”,更能得到百姓的敬重。然而,现在“过劳死”却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据媒体报道,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加班现象严重,每年居然有60万人过劳死。

这是不是太恐怖了?再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例子:

年仅25岁的深圳华为公司员工胡新宇因工作任务紧迫而持续加班近1个月,导致过度劳累,全身多个器官衰竭,离开人世。

有个叫潘洁的女白领,毕业于上海交大。她在全球顶尖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从事审计工作仅一年后,因病毒性感冒引发急性脑膜炎医治无效去世,年仅25岁。死者家属认为,其死因与其长期工作压力较大有关。据知情人透露,普华永道公司办公室半夜经常“灯火通明”,员工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很正常。

一位年仅28岁的电视台记者在家中突发心肌梗塞离世。此前他曾在自己的微博中说:“我的亚健康状态很严重!”

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35岁的女工甘红英猝死在出租屋。此前4天,她的连续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逾22小时。她生前常提到自己“想好好睡上一觉”。

河南省南阳市枣林派出所所长段大军在连续工作8天后,累死在走访途中,医院诊断其死因为心肌猝死。

过劳死现象之多,以至于有些人都见怪不怪了。此时,你掉转一下思维方式,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倡导的拼命工作也是个定时炸弹,太累也是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也是一种危险。上例的那些聪明的白领、骨干、精英们也许拿着高工资,有让人羡慕的工作,他们雄心勃勃、争强好胜,他们本该活得更健康、更潇洒,本该能活到更大的年纪,却因不知适时休息,超负荷运转,使自己的健康每况愈下,终英年早逝,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啊!

人已经走了,说什么都没用了,亡羊补牢,希望活着的人都好好活着,注意身体健康,不要玩命工作——工作并不是一切,不要把职场当成战场,用生命去加班。即使竞争激烈,你害怕失去工作而主动加班,也不应透支自己的健康。工作重要,赚钱重要,健康更重要。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人生就毫无意义。健康不能代表一切,可失去健康就等于失去一切。

你可能会说,我知道经常加班对健康有害,但是我要买车、要供房、要出国、要读EMBA、要打败竞争对手、要消费、要事业有成……如此,我怎能不熬夜、加班、陪客户吃饭?人人都有苦衷,生活的压力逼的我们就像一个始终被抽动的陀螺,无法停下来。可是,你想过没有,既然你知道目前的状况很不好,就不要再挺下去了,你想等事业有了很大起色时才去香格里拉、周庄旅游,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可是,那一天何时到来呢?就算你取得了成功,到时候,你没准又有了新的忙碌的借口了。可怕的是,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当然,健康与收入究竟哪个重要,这要看个人的选择。有些人重视健康,有些人重视当下的收入,这些似乎都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活着本身并不是活着的唯一目的。一切取决于你如何选择。但是,必须提醒你的是,有理、有利、有节,劳逸结合、中庸适度、自然和谐,这才叫“境界”。就像洪昭光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努力不过力、拼劲不拼命”。在工作中,出力是必须的,出汗也要,拼脑也要,但是不可以拼命。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