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职场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样(4)

2024-03-16 作者: 姚颖编著
第19章 职场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样(4)

第19章 职场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样(4)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来看一则故事吧:

李新和程露露是某公司新招进的两名重点大学毕业生,且二人都是系里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各方面的能力都较为突出。李新比较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一次,在公司会议上,他对那些元老提出的一些方案给出了否定意见,并且还以不屑一顾的态度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这一套早就过时了!”他的话让元老们很难堪。李新这个职场新锐得罪了同事,但自己丝毫没有察觉,依旧一副天之骄子的样子,对同事的工作指指点点。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意跟李新一块搞项目了。部门领导也觉得此人虽有才气,但过于张狂,日后定难驯服。所以,试用期还没到,李新就被公司提前辞退了。

而程露露为人谦虚、开朗,每次让她提意见,她都会有这样的开场白:“我刚进这行不久,说的不一定对,有错的地方,还望领导和同事多多包涵和指教!”有时她看出一些老同事方法陈旧,也不直截了当地指出来,而是默不作声。跟同事聊天时,她有时会透露一下自己的弱点,比如:“我这个人有点健忘!”“我第一次见那个客户时,紧张得手心都冒汗了!”此外,她嘴上像抹了蜂蜜似的,向同事请教问题时,满口“师傅”“师兄”“师姐”的,大家都挺乐意带她参加各种活动和会议。程露露进步非常快,两个月后已经可以独立策划和执行一些常规活动,因此提前转正了。

这个案例较为常见,两个名牌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一个被提前终止了试用合同,一个却提前转正,并迅速融入团队呢?不难看出,主要在于后者更懂得职场“示弱”技巧。职场上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很大的发展,不是输在做事上,而是输在了做人上。他们得不到重用提拔,不被领导赏识,和同事关系紧张,都源于他们做事过于“强势”。处处锋芒毕露就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拉锯战中,工作也会遭遇更大的阻力。就像上例中的李新,本来能力不输程露露,却因为不会示弱而处处树敌,惹来他人的羡慕嫉妒恨。这又何必呢?还不如像程露露那般,低调做人和做事,适当示弱,显示自己需要照顾,如此,既能拉近与同事的距离,也让领导觉得是个可塑之材。

示弱还能消除他人的嫉妒心理。你可不要小看他人的嫉妒心,曹操因为嫉妒杨修的才能(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而杀了他;隋炀帝因为嫉妒王胄的诗才而把他杀了,还吟着王胄的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扬扬自得地说:“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吗?”同事之间,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降到最低程度。比如成功者向他人诉说自己的艰苦努力,以及曾经的诸多失败经历,就会给人以“成功不易”的感觉,从而消除对方的嫉妒。

有时示弱还意味着将机会拱手让于他人。比如你在某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另外一个方面,即使你有把握能赢别人,也最好主动退让,以让同事也有机会成功。平时对小名小利淡薄些、疏远些,就不会惹火烧身,也不会成为同事嫉妒的目标了。

也许你认为向他人示弱代表自己不如他,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适当地示弱、退让并不意味着你是弱者,相反,还会让别人肯定你的为人、你的睿智。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典故:韩信能忍胯下之辱,遂成一代名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才能复兴家园;蔺相如示弱,才有“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示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不是妥协,不是盲从,不是怯弱,不是见风使舵。示弱目的是为了前进,为了自身安全,为了解决问题,为了使自己走得一次比一次稳健。强者示弱,可以展示博大的胸襟;弱者示弱,可以积累经验渐渐变得强大。掌握了这种方法,你就能在职场中减少阻碍,不断攀登高峰。

智慧点读

与人竞争时,必要时要改变思维路径,变“处处争强”的正向逻辑为“以弱胜强”的逆向思考,用主动示弱的方式避免成为实力强硬者的靶子,这是一种曲线制胜的方略。

别迷茫,也别教条

一直以来,各类专家学者、各种报纸杂志都告诉我们,要有良好的职业规划,并倡导坚持自己的追求。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中国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设计专家徐小平说:“如果不做职业生涯规划,你离挨饿只有三天。”职业是人生的大事,职业最怕没有规划。在职场中行走,不能做迷茫一族,盲目做事,到时走了弯路,赔上时间成本,必后悔不及。从理论层面来看,这种思维没有问题。然而,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却告诉我们,没有人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的每一步要怎样走,所以,要突破思维的限制,别盲目、教条地相信目标和执着于目标。

毋庸置疑,谁都希望选择一个真正有兴趣、可以做一辈子的工作,也幻想能有从职员到管理者的那一天。你也完全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些目标,比如,三年后要争取达到月薪多少,坐到什么职位上,过上怎样的生活。也可以细化这些目标,比如,今年的任务是什么,要想完成这一任务,每月需要怎样做。但是,一定要提醒你,不要将这个计划做得太完美,不要清晰地指定自己每一步要干什么。为什么?因为世事不断变迁,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有计划可依是好的,但凡事都有个意外,万一完不成、做不到呢?一次没有按照计划行事或许不会影响你的情绪,要是十之八九的事都超出计划之外,那该怎么办呢?

一个过于明确的目标有时会让你对新出现的机会视而不见,你确定自己能在目前这个行业干一辈子吗?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新型的职业,今天我们从事的工作,有一半以上都是20年前闻所未闻的。谁都不敢保证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成不变,当今世界的经济环境日新月异,未来有太多不可知因素,你必须每时每刻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被束缚。

很多人在大学时就做好了职业规划,这当然有一定的好处,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个规划是可以变动的。你必须清楚一些问题,你毕业后真的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吗?你的职业生涯真的能按自己所指定的步骤去发展吗?有些大学生在未踏出校门前踌躇满志,可是,一步入社会、职场后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想象相差甚远。即使你能力突出,也可能在一个岗位上默默无闻五六年,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事实上,你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职业。现实中,有多少人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呢?有多少人缺少了原来对工作的激情而最终变成了应付工作呢?理想能坚持多久,你想过吗?你可能是旅游专业的,却进不了旅游局、旅行社,只能勉强找一份出纳的工作维持生计,可是,三年后,十年后,你还能在原来专心进修的那个领域做事吗?在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行业待太久,可能对自己喜欢的那个行业都没了激情了。若是终日疲于奔命,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千疮百孔的身躯,空洞的眼神,和空白的回忆了……那时,恐怕你会笑叹自己原来的职业规划了!

其实,职业往往是尝试出来的。很多工作并不是你想的那么有吸引力,可能干了一段时间后你就对之腻烦了,想转行。那你原来的职业规划是不是就作废了?当然,这并非提倡你经常跳槽,只是告诉你,别咬着一块并不好吃的饼干不放,你可以尝试着去做一件令你更兴奋、更有创造性的事情。

我们的想象和职业的回报总是有距离的,因此,太完美的职业规划是行不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走向事物的另一极端——完全放弃规划。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首先就是证明你选对了方向——属于你自己的方向。即使是陈胜、刘邦、刘备、拿破仑,他们也只是定了一个大的方向,并没有在年轻的时候就定下要当皇帝。你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你必须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择己所长,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职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其次,要清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不要扎堆或者一味求新。最后,还要让自己行动起来,以实现目标为方向做出具体的行动,可别一拖再拖。很多人的职业发展不理想,往往不是职业规划出了问题,而是执行力出了问题。

总之,如果下次有人跟你说,你能不能有个职业规划,具体一些,完美一些,未来的1年、5年、10年、30年都该做什么,以及每一步该如何做时,请告诉他,在你的视野范围之内,你有规划;但是视野之外,你不能保证会不会有新的变化。

智慧点读

完美的职业规划虽然可以成为人向上的动力,但也会化为一个沉重的包袱,使人不堪重负,对现实无能为力,从而变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如果你设立了一个高尚又美好的目标,结果却使你一直对自己产生不满,你愿意要这样的计划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吗?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