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1)

2024-03-16 作者: 姚颖编著
第20章 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1)

第20章 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1)

诸多人都在讲:资金、经验的不足,产品的同质化,项目的无差异化,跟风严重,竞争太激烈等问题让生意越来越难做。生意真的难做吗?生意的确难做,但如何在别人都难的时候让自己生意好做呢?关键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若是做反向的生意,结果会怎样?别忘了,做生意,就是拼智慧!当别人都朝一个方向去想事情的时候,你却从相反的方向思考出了新的办法,这样,你就和别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有效地减少了竞争,达到良好的效果。

做特色鲜明的“那一个”,不做几乎相同的“那一些”

有句俗话叫作:“随大流,不挨揍。”意思也就是“从众”“跟风”“人云亦云”。通俗地说,就是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不管这东西适不适合自己,反正做了再说。最大众化的从众现象就是闯红灯,还有消费从众(人家买什么我也买什么)、恋爱从众(大家都恋爱了,我怎么能落后呢),以及炒房炒金炒银炒翡翠炒股,等等。

你可能也存在这种观念——模仿是最保险的做法,诚如勒庞在其名作《乌合之众》中所提到的:混迹于人群令人产生安全感。从众并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不过,若是盲从就会坏事。毋庸置疑,盲从就是做事不经脑子。有这样一则关于拿破仑的笑话:

据说拿破仑遭遇滑铁卢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亲自指挥,为什么他没有亲自指挥呢?因为当时他在抽大烟。为什么要抽大烟?因为他在犯痔疮。为什么犯痔疮?因为他穿的是紧身裤。为什么要穿紧身裤?因为当时整个巴黎都流行穿紧身裤。

这则笑话虽不太可信,却说明盲目从众只会招来无穷无尽的问题和风险。此外,没有差异往往不得要领,有形而无神;没有差异化,也难突出个性和品位。千里马立于万马奔腾中,想要被伯乐发现就要与众不同。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小时候家境贫寒。一天,他经过一个建筑工地,看到一个衣着光鲜、像老板模样的人,就走过去问道:“请您告诉我,我怎样做,长大后才能像您这样成功?”那个人笑着说:“你去买件红衣裳,然后努力工作。”卡内基满脸狐疑。那人指着远方正在忙碌的工人们说:“你看他们都是我的员工,可我无法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有的人甚至一点印象都没有。可是,你仔细看……”说着他又特别指向其中一个工人,“这个人穿了件红衬衫,其他人都穿蓝衣服,只有他显得很特别。我注意他很久了,他工作勤奋,过几天,我准备派他当我的监工。我相信,他此后会更拼命工作,说不定哪天还会成为我的副手呢!”

并不是你想成功就可以成功,还要有迥异于他人的智慧、思想和行为。有魅力的、吸引眼球的,往往是特色鲜明的“那一个”,而不是几乎完全相同的“那一些”。做人如此,做事亦然。

你知道哈默吧?他是世界上企业家中受到各国元首接见最多的一位商人,他一生先后经营过石油、粮食、制药、酒业甚至铅笔等许多行业的多种产品,但无一失败。他有什么诀窍呢?原来,18岁的时候,他父亲病危之际告诫他说:“我离世后,你要想方设法将咱家的药厂继续办下去。”接着,他又说了句影响哈默一生的话:“别人干什么,你想想不干行不行;别人不干什么,你想想干行不行。”

崔普·霍金斯说过一句话:“在这个缺乏个性的时代,一定要确保你的与众不同。”苹果电脑有一条很棒的标语,就是“Think Difference”,意为想法要与众不同。如果你是个商人,就要考虑如何使产品与众不同。尤其在中国消费者看来,不同就是最好的。他们也许无法判断哪种产品质量好,却能迅速看出哪种较为特殊。因此,营销的本质不是卖最好的,而是卖不同的。如果你的产品拥有一项特性,你的产品就有了差异化。外观上、功能上,甚至服务上都可缔造不同。比如,索尼电视机中的“特丽珑”显像管,佳洁士牙膏中的“氟”。这些东西虽然很复杂,我们不一定搞得很清楚,也没有必要搞清楚,但只要神奇好记就行。

如果你炒股,也应懂得这个道理:所有人都看好,绝不是什么好东西;所有人都这么想时,你就必须反其道而行。如果人人都想靠炒股赚钱,这就成为一个致命的想法,暗示股市有风险,买股要谨慎。反之,如果大多数股民不看好股市,他们都已经脱手出场,那么股市的继续下跌区间也已不大。你如果随大流,即常常在高点入市,低点出市,则将成为失败者。当然,具体情况还要看“股势”的情况来分析。这里强调的是思维的方式。你从小学习的那些讨人喜欢的性格,如听话、合群、不标新立异等都可能成为炒股成功的障碍。

没有差异化,最终只能成为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布鲁诺说:“如果一个人仅因为多数人是多数,而愿意随大流,那他的思想就迟钝了。”人家整个掉渣烧饼、久久鸭、两元店,你不能逆向思考,不考虑店址、受众的消费能力、喜好等,也跟风,结果只能成为炮灰而不是炮弹,很可能是“速死”。

当然,这里不是告诉你别人做什么你就非得唱反调,这个“反调”一定要唱得合理。也就是说,要对自己的反常行为有合理的解释,同时预见采用相反思维所导致的后果。这么做是必须的,否则,会被失败打得措手不及。

不走寻常之路,就必须承受铺天盖地的冷笑和嘲讽。或许你被认为是疯子、叛逆者、惹是生非者、特立独行者,这都没关系,谁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甜。

有人会说了:“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我将无路可走!”唐骏也说过:“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既然他的成功可以复制,其他人的也可以复制。重复走别人的路,可规避诸多风险。这种想法没错,但不要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众人都走过的路,往往没有果子留下来。想想看,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复制别人的成功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为每个人的运气、能力不同,他人的成功路线可能对你根本不适用。最重要的是,学别人不管学得有多么像,也只能成为“别人第二”。你看迈克尔·杰克逊一亮相,看起来就和别人不一样,假如你企图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穿着一定会被别人笑死的。与其这样,不如看看别人不干什么,找一些不同的路来走,或许成功会来得更早些。

虚荣很美,从众很水。亦步亦趋顶多能保证你在跌倒的时候发现倒霉的不止你一个,而培养自己的逆思维心理却能使你众人皆倒而唯己巍然而立。当新的“流行”扑面而来时,向左走,向右走,跟着走,还是认清形势朝前走,你需要审慎行之。最好在别人看不到路的地方启程,天地常常在此时豁然开朗。

智慧点读

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

不要让规则成为左右我们的心理习惯

凡事皆有规则,学习规则、考试规则、交通规则、法律规则等,诸多的规则构成了和谐的社会。有人说,既然制定出了规则,毫无疑问是要遵守的。其实不然,规则本身是人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是为人或社会服务的,如果总是受规则的约束,社会的前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苹果电脑公司在推广电脑时有过这样一句话——规则是用来打破的。这是一句逆思维而行的惊人之语,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们,大多都是逆思维的践行者。事实上,很多规则是束缚思想的,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这时,我们就要把它已不适应个人或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扔掉或改进。

战国时期,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家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这条规则被历代君王沿用。但是,由于重农抑商,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了中国长期是一个农业大国,逐渐被西方兴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甩在了身后。

如果哪一个君王或者大臣敢于逆思潮而动,提出“重农兴商”而反对“重农抑商”,也许历史将改写。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自然界和社会没有规则的限制,有时就会陷入混乱之中,但永远固守陈旧的规则,有时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所以,不合理的规则就要打破它。

科学家做过一个试验: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面挂一只香蕉。他们在笼子顶上安装了一个喷头,只要猴子伸出手臂试图拿香蕉,喷头就会喷出水来。另外,不管是一只猴子还是几只猴子触碰香蕉后,作为惩罚,所有的猴子都会挨一顿暴揍。慢慢地,猴子们明白任何成员的冲动都会殃及无辜。于是,规则产生了。

后来,试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A换出原来的一只猴子,猴子A看到笼子顶上的香蕉,刚要去拿,结果所有猴子一哄而上,将其海扁了一顿。以后只要猴子A想去摘香蕉,都会遭到其他猴子的暴打。一段时间后,猴子A也放弃了摘香蕉的企图。

科学家又用一只新猴子B换出另一只原来的猴子,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其余的五只猴子仍旧暴打了猴子B一顿。猴子A还打得特别用劲。就这样,科学家把原来的猴子都换出去,笼子里的猴子已经更换了几个轮回,顶上的喷头也早已经取消了,猴群仍对笼子上的香蕉心存畏惧,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经典台词:“体制化,一开始你抗拒它,排斥它;慢慢地,你习惯它;最后你离不开它,它和你融为一体了。”规则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不是实验室里的猴子,但我们也常因害怕危险而不敢打破规则,甚至建立起自己的规则以求安全。

古人常说:“不破不立。”但凡有成就的人大多不会拘泥于前人的想法,而是不断实践,不断思考,打破规则,最终才有所发现。爱因斯坦的微观物理研究打破了“牛顿三大定律”的规则,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则是打破了旧体小说的规则。再如,将原用高温处理的金属改用冷水处理,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将原本发射上天的火箭改造为钻井火箭,可以减小施工难度……

有的规则让人思维僵化,直至平庸得毫无怨言,潦倒终生。《时代》曾公布了“美国十大最成功的大学辍学生”。第一名非比尔·盖茨莫属,他在大学三年级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31岁就成为亿万富翁。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就对我们说:“辍学是不好的,主动辍学是可耻的,被动辍学是可怜的。”由于这个常规意识的存在,没人敢逆此而行,但是,比尔·盖茨走过的道路却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目瞪口呆。他似乎生来就不愿“循规蹈矩”,注定要成就一个无与伦比的传奇人生。

打破规则即意味着逆常规而动,逆常规而动则可能意味着超越和领先。萧伯纳说:“有些人总是使自己适应社会,而另一些人则固执地要求社会适应自己,但社会的前行全靠后者推动。”规则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套住呢?规则和限制越多,我们可以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就越小。不要让规则成为左右我们的心理习惯,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时尚是用来超越的。你不能被动地接受规则,只做规则的遵守者,还要做规则的制定者,不断地打破既有规则并确立自己的新规则,永远让规则为已所用。在“遵守规则”与“打破规则”之间走个来回,那才是真正能掌控规则的人。当然,破需要勇气,立需要智慧。比尔·盖茨知道什么规则是可以打破的,你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勇敢地破旧立新吗?

敢于打破常规的人不只是在方法上逆思维而行,更敢于在思想上“兴风作浪”,逆流而上。有些规则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愚弄民众的工具罢了。如果你想成就非凡,就要勇于向规则宣战。比如,圣雄甘地没有遵守规则,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柏克斯也没有遵守规则。他们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和主权,而没有在规则下成为劳奴。

需要注意的是,打破常规并不意味着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你也要懂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诸如闯红灯、酒后驾车等打破规则的行为,还有奸商为了利益而置民众的健康于不顾,利用卑劣手段造出害人的产品,像“阜阳劣质奶粉”“红心蛋”“染色馒头”“硫磺泡姜”等,只会得到谴责和严惩。说来说去,规则总归是规则,大的原则还是要遵守的。

智慧点读

对于规则的制定者来说,规则是用来遵守的,但对于一个挑战者来说,规则却是用来打破的。

当99%的人看多时,市场就可能见顶

不要光看到别人赚钱,看不到别人赔钱。无论做什么投资,懂得运用逆思维心理,赚的可能才更大。就拿炒股来说吧。有句话是这样的:“十个人炒股,一赚二平七亏。”那么,如何让损失降至最低呢?上帝欲让其灭亡,一定先让其疯狂。当街头巷尾的民众都在议论炒股如何赚钱时,这个行业的利润增长空间也濒临绝境。而大众恐惧的时候,则该卖的都已经卖了,行情的跌势也就差不多到头了。此时不出手买入,更待何时?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当时无数投资者一夜破产,包括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也惨遭滑铁卢。但有个名叫巴鲁克的人却在崩盘前的一刻全部抛售离场。据说崩盘前一天,他在路边擦鞋。擦鞋的小孩跟他说自己炒股赚了一大笔钱。回到办公室后,巴鲁克就把股票全线抛出,因此躲过一劫。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