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2)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不过,仅仅记住巴菲特的这句话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虽然道理特简单,做出来偏偏又是另外一个结果。套用格林斯潘那句著名的话就是:如果你听懂了我的话,那是我说得不清楚。
你我都不是巴菲特,既然你我都不是他,那按照他的做法,可能得到两个结果:一是做不到,二是做走样了。若不然,岂不人人都是巴菲特了?
你无法确定哪里才是低谷,何时才是最佳的买进时机。这些问题你不可能请教巴菲特。如果你认为是市场最低谷想入市,别人也认为是市场最低谷想入市,那么那个点一定不是市场最低谷。
很多时候我们都爱自作聪明地以为别人都恐惧了只有自己最勇敢,或者以为别人都贪婪了只有自己最清醒,结果正应了那句老话:猪也是这么想的。这种思维使得有些人年年亏钱,年年成为“套牢族”。如果事后证明你真是在最低谷买进的,那只说明你的运气超好。
我的一个朋友就吃了高抛低吸的大亏。他发现有只股票从10元跌到6元,那时他自以为股票跌了将近一半,是底部了,便大胆买入。不料,一个月后这只股票又跌了4元多钱。他又想,这次应该是底部了吧,于是连忙补仓。哪想到,这只股票真不“给力”,两个礼拜后又跌去一元多。朋友心慌了,害怕它一跌到底,到时利润全无了!于是赶紧忍痛割肉,洒泪出局。
我想,如果你炒过股的话,或许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底部很少是你所能想象到的价位。试想,如果多数人能够看到这个底部,那么庄家到哪去收集便宜的筹码呢?有人可能会反驳说:“低吸我拿不准,高抛终归没错吧?”从字意上看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几人能真正抛高?很多人都犯过为了获小利而失去后面绝大部分利润的错误,这更是让人心痛的事,“赚了”比一般情况下的赔了还更令人难受!
此时,你不妨反过来思索,把焦点暂时从热闹的股市中移开,转向一个人,他就是庄家。猜猜看,庄家最怕什么?告诉你,庄家最怕你不看他!因为庄家深知你的贪婪与恐惧,利用你这类中小散户的弱点,与你对着干。庄家的阴谋会通过操盘手传递给你,明明股票要起动,却一路凶杀,你不抛出,他决不会停止;明明要出货,却拼命放量拉抬股价,而你挡不住诱惑冲在了最前面。庄家最终是要靠上涨获利的。庄家就这样征服了你,怪只怪你的心太浮躁,习惯了“听风就是雨”、习惯了看股市曲线揣度行情。如果你不看他,他的精心策划就全无用武之地了。而他的心里也会直打鼓,他也怕。他怕啥呢?他怕自己赚不到钱,因为他的钱是贷款,他还得给操盘手付薪水呢!
有矛就有盾,既然有蚀财之道,必定有发财之路。所以说,你要能忍一时不快,在别人恐慌时冷静一下,不去凑那份看不懂的热闹,如此一来,就可能使自己提升起来,让庄家们发抖去吧!
做其他生意也是如此。
战国时期有个商人叫白圭。他经常秉持“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原则。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价格就会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进;这时,蚕丝、漆等因不是收获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就把存有的货物卖出去。到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格便宜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在这低买高卖之间赚取了差价。
不过,这里面有另外一层逻辑。别人贪婪或恐惧,你不一定选择反向的“恐惧或贪婪”。也就是说,你的“贪婪”并非取决于市场“恐惧程度”,而是来源于对“绝对估值”的判断。此外,运用逆向思维时一定要注意时机,时间是死的,时机是活的。在对的时间里,可以贪婪,也可以恐惧,怎么痛快怎么赢。
遗憾的是,能做到“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的人实在是少数。涨的时候,人克服不了贪婪,希望无限量地涨。而到了跌的时候,又克服不了恐惧,希望马上抛掉。即使知道大趋势将发生变化,也不确定何时转折。没办法,事实就是如此。
你想少赔点儿的话,也可以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更恐惧一些,在别人贪婪的时候少贪婪一点儿。输少当赢,见好就收。
智慧点读
物极必反,当99%的人看多时,市场就可能见顶,而当绝大多数人看空时,市场就会发生质变。
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
人们大都有求稳而规避风险的心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害怕冒险的人,也永远没有创富的可能。
我的一个朋友,五年前到某公司工作,到现在一直没有变动。虽然岗位换了几次,但是公司还是那家公司。朋友劝他不要甘于现状,要敢于突破。他也长叹道:“说的也是,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能有多大出息!”他也有换工作的念头,甚至偷偷参加过人才招聘会、在网上投简历。可是,招聘单位总不如他的意。随着经历和年龄的增长,换工作的念头慢慢淡了,直至没有一点儿想法了。看着昔日创业的同学早已赚得钵满盆满,而自己却还是月光族,心里真不是滋味。
跟我的这个朋友类似,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糟蹋自己的潜能和才干,每当遇到未知的机遇和挑战时,他们总习惯性地躲开,因为他们不敢冒险。罗斯福说:“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可值得害怕的,唯一值得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看看你的那些同学、朋友,你会发现,那些保守的人,日子过得平淡无奇,还经常为物价、房价、贷款利率上涨而发愁,而那些胆大的人,却在两三年间混得风生水起。
没有超人的胆识,就没有超凡的成就。风险往往是和收获成正比的。在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风险背后,往往隐藏着成功和财富。如果你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自己,成功的机会当然更不会属于你。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可惜在微软神话下,许多人要做的,仅仅是去重复微软的一切。这些不敢创新、不敢冒险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丧失竞争力,又哪来成功的机会呢?”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机会没有伴随着风险,这种机会通常就不值得花心力去尝试。商战的法则是:冒险越大,赚钱越多。
《马太福音》里有个故事:
某人在去旅行之前,给第一个仆人五千金币,给第二个仆人两千金币,给第三个仆人一千金币。回来后,他将三人叫到跟前,询问他们如何使用那些钱的。第一个仆人用来投资,结果获得了一倍的利润。第二个仆人也是如此。只有第三个仆人害怕失败,把钱藏起来了。这个人重赏了前两个仆人,责罚了第三个仆人。
看完这个故事后,不妨问问自己:曾经有多少次,你也像那位胆小的仆人一样,因为害怕冒险而失去机会?你是不是五年、十年都是一个样子,还在原地踏步?
大多数人为什么不喜欢冒险呢?因为冒险会导致两种结果:一个是“损失惨重”,一个是“收获巨大”。人们不愿冒险,是因为对风险中的“损失”的恐惧超过了对“收获”的渴望。不可否认,任何冒险都会给人带来强烈的不安。但若不敢尝试,你永远都不知道没走过的那条路会是怎样的。思考一下,如果条件都成熟了,你能保证跑在别人的前面吗?有人问张瑞敏,海尔搞得那么好,你们是怎么做决策的?张瑞敏回答:“有50%的把握上马,获得的是巨大利润;有80%的把握上马,获得的是平均利润;有100%的把握上马,一上马就死。”张瑞敏的思维正好与常规思维相反,他并非认为越有把握越好,而是告诉人们,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要学会冒险,若是等所有条件都成熟了,也没了成事的机会。
提倡冒险不是让你瞎闯蛮干,而要把“识”和“胆”结合起来,做到“勇者不惧,智者不惑”,冒险不冒进。
对于那些害怕危险的人,危险无处不在。在过去的经济形态中,你可以不冒险,安安稳稳地坐吃大锅饭。但现在,不冒险反倒成为最大的风险,人们需要勇敢地去挑战问题、挑战自己。将钱存到银行似乎是很安全的,不需要冒什么风险,但通货膨胀将严重地侵蚀金钱的实际价值。胆量是使人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关键因素。没有任何冒险精神的人,就什么也不敢做,也什么都不可能拥有。“富贵险中求”,人没有冒险精神,就只能一辈子平庸。
你看到风险了吗?你回答没有看到,恭喜你,你可以先躺下睡个好觉,因为目前还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事。你有勇气冒险吗?你回答有,恭喜你,利润会奖励你不畏风险的勇气。
智慧点读
若不先离开海岸,是永远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的。
填补市场空白,将缺点转化为卖点
在前几章中,你经常看到这个方法——缺点逆用法。一个人的缺点可以当作亮点、优点,推销产品时自贬、暴露缺陷也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在这里,我们再论述一下,缺点亦可成为卖点。
日本有个叫丹波的村子。当整个日本都走向富裕时,那里还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可他们又没有致富秘方,而且村里什么特产都没有。后来,他们去东京请了一位叫井坂弘毅的专家。井坂弘毅了解了这个村子的情况后也很为难。最后,他倒过来想,既然只有“贫穷落后”,何不出售贫穷和落后?他向村民建议:要出售贫穷落后,就得再贫穷落后一些。以后别住在房子里,要住到树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衣服,要穿树皮、兽皮,就像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那样生活,这样才会吸引城里人来观光、旅游,从而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村民们照办以后,消息传到各个城市,一时间,游人如织,不到一年,丹波村的村民们都富裕起来了。
“贫穷”一直作为缺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乏善可陈。可是,这里的人们摆脱贫穷利用的恰恰是贫穷。
在常人眼里,缺点是相当可怕的,是一种风险,意味着失败。一家企业的产品若是有缺点,则恨不得赶紧找块遮羞布遮起来,因为缺点会造成信任危机和市场萎缩。可是,如果你从普通中体会出不普通,反过来考虑如何直接利用这些缺点,那么你也能发现商机。
可以这样认为,缺点有时是商机而不是“伤”机。要理解这句话,就要打开思维,放开思路。
我们都知道,所有果汁饮料都会有沉淀。在大多数厂家在瓶体下端标注“若有少量沉淀为天然果肉成分”的同时,农夫果园利用逆思维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与其提心吊胆地将问题隐瞒起来,倒不如轻松地告诉消费者。他们以此做宣传口号,在瓶身上醒目地印着“喝前摇一摇”。“摇一摇”暗示消费者——“我是有真材实料的,由三种蔬菜和水果榨制而成”。
在农夫果园的产品手册上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增加一个新品牌,而是一个新的产品,一个不为现有‘行规’束缚的产品,它的出现一定会改变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怀着这种信念,农夫果园把一个经常被行业用作消除饮料内沉淀误会的句子——“如有沉淀,属正常,请摇匀后再喝”,变成了一种时尚的喝法。结果连农夫果园的决策者都没想到,依靠这个卖点,饮料的销量一路飙升。这就是“把缺点当特点,把特点当卖点”,最终令消费者难忘的经典案例。
如果上例是告诉你应更为低廉地直接利用缺点,那么,下面我们来说说改进缺点的策略。缺点背后暗藏着市场需求。也就是说,某些商品本身的缺点恰是市场空白之所在,盯住商品的缺点并采用“改进”策略,就能开发出填补市场之需的新产品。这个说法一旦被提出来,“缺点”就变成了一个美妙的词语,它的背后可能隐藏了消费者的期盼、得不到满足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攀升等让人心动的商机。
研制出斜口杯。这一小小的改进,使日本人的瓷器茶杯在欧洲很是畅销。其实,日本的许多畅销产品其创始人都不是日本人,他们精明的地方就是等别人发明出新产品后,再来找“缺陷”,然后迅速更新换代,后发制人占有市场空间。
在国内,也不乏从缺点中寻觅商机的典型事例。
天津毛纺厂生产的一种呢料,因原料成分的不同,着色不一,常常出现白点,销路始终难以打开。后来,设计人员灵机一动,来了个“缺点逆用”,一反常态,变消灭白点为扩大白点,制作出了一种新产品——雪花呢。投放市场后,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销售旋风,厂方赚了个盆满钵满。
在如今这个“万马奔腾战犹酣”的商品经济世界里,市场的竞争就是智慧的竞争,谁能发现市场空缺,谁就能抢占先机,占有新的市场。可以说,缺点种种,利润种种。如果你连缺点在哪里、是什么都不知道,商机也就无从谈起了。在发现商机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点是,你要捕捉、观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能把缺点转化成让他们认可的卖点,而不是生硬地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从现在起,请你重新审视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中无法改变的缺点,看看能否从中提炼出对消费者有益的“缺点”,将其浓缩成一个卖点,并如实告诉消费者理由。或许这个方法能够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智慧点读
如果能盯住别人的缺陷,并生产出弥补缺陷、填补市场空白的新产品,那么,赢得更多市场的机会也会随之而来。
(本章完)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