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3)

2024-03-16 作者: 姚颖编著
第22章 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3)

第22章 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3)

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宫殿

异想天开用来比喻想法离奇而不切实际;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也许在你的眼中,“异想天开”是贬义词,你对之嗤之以鼻。但是,爱因斯坦说:“异想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布莱克也说:“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宫。”敢于“异想”也是值得肯定的,新发明、新创造都是由大多数人眼中的“异想”得来的。

传说公元前500年左右,有个叫鲁班的人,一不小心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手。他摘下叶片一看,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他还注意到,有一种大蝗虫,它的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能很快将草叶磨成碎片。鲁班从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他先用大毛竹做锯,发现不太结实,又想到了铁片,最终他发明了锋利的锯。

为什么很多人被草叶划伤,唯独鲁班有了新的发现?是因为他敢于异想。这类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如果有人跟你说,水声可以卖钱,你大概会认为这是在说笑。可是,美国有位叫费涅克的人录下许多种潺潺的水声,复制后贴上“大自然美妙乐章”的标签高价出售,大赚其钱。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有些事是异想天开的呢?排除其非逻辑的道理,还因为所谓的“异想”多有悖于人的思维定式。如此,人们才会认为某些想法是痴人说梦,不现实。以下是一些著名人士的断言:

“我们没有理由让每一个人在家中配备一台计算机。”说这话的人名叫肯尼斯·奥尔森,当时是DEC的奠基人和总裁。

“飞机是一种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事价值。”说这话的人是法国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福煦,时间是1891年。

“无线电之父”李·弗雷斯特博士坚持认为无论将来科学如何发达,人类都不可能登陆月球。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这些“异想”都成为了可能,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反倒是那些信誓旦旦的断言者,被我们写进书里当成了笑柄。比如,李·弗雷斯特博士认为登上月球是不可能的事,结果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肯尼斯·奥尔森认为电脑不能普及每个家庭,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台电脑。

看看下面这些“异想”,你是否感兴趣:

如果有一种智能图书检索器,轻轻一点,就能知道图书所处的位置,并能核对其摆放位置是否正确,那该多省事!

如果能存储雷电该多好!

如果能设计出空中停车场,既可以缓解停车难问题,又能充分利用空间,那该有多好!

没有异想,天是永远不会开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很多事情不怕你不去做,最怕的是你不去想。只要你有了想法,且愿意为这个想法行动,可能结果不一定是你最初想要的,但一定会是最好的。试想,如果所有人都墨守成规的话,可能我们现在仍然过着愚昧、落后的生活。

发明创造需要异想天开,发现商机也需要它。比如,你想过为别人管理衣物吗?女人大多喜欢盲目购物,买回来后一年也穿不了几回,可喜欢追逐潮流的她们发现自己的衣橱已塞不下新衣服了。怎么办呢?有人据此建立了一个“衣服超市”,专门为那些衣服太多的人保管衣服。那里有除尘防虫设施,有集体储物的大长廊,也有小储物柜,用来存放衣服和鞋子。他们还建立了客户档案,以提供专业的衣物护理服务。根据衣服的多少、档次,向顾客收取一定的佣金。怎么样,这个异想不错吧?

十多年前,美国人时兴在家里养鸟。让人颇为烦恼的是,鸟的粪便到处都是。有个商人灵机一动,发明了鸟用尿布。这个商品很小,却解除了养鸟人的烦恼。一块只有巴掌大的尿布是不需要多少投资和技术的。

曾经有一则广告这样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同样,失去异想,人类将会怎样?异想就是你心中的那根魔棒,千变万化全在于你自己的想象。你只需要挥动魔棒,默念“咒语”,就能缔造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尽管有时你会遭到人们的讥讽和嘲笑,被当成是一个傻子,但是,只要你敢想,敢于尝试,也许下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你!有些想法现在不一定能实现,但谁敢说将来不能?也许,十年后,你的想法就会成为现实。

智慧点读

新发明、新创造都是由大多数人眼中的“异想”得来的,发现商机也是如此。幻想与现实很近,你只需要挥动“魔棒”,默念“咒语”,就能创造新的价值。

小钱是大钱的“祖宗”

钱可是个好东西,它虽不能将人带进天堂,却可以把“天堂”带到人间。因此,发财是不少人最真实的愿望,他们总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财源滚滚来,潇潇洒洒地做一笔大生意。一提到这点,就有人愁眉苦脸地说:“我是个月光族,靠工作维持生计就不错了,怎么另寻出路赚钱呢?”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家都认为用小钱赚大钱太难了,简直是天方夜谭。真的是这样吗?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那种只有下大本钱才能赚大钱的思想认识早已过时了。

在现实生活中,一分钱也能致富。有人反驳说,一分钱不值钱,掉在路上都没人捡,怎么致富?你可别小看这一分钱,若是能“捡上”数万次,可不是小数目呢。

在浙江义乌,有很多这种只赚一分钱的商人。那里的东西便宜到吓死人。比如,卖100根牙签只赚1分钱,还有7角钱的纯棉运动袜,0.19元100支装的双头棉签等。便宜吧?这些商人每件商品只赚一分钱。然而,正是这毫不起眼的一分钱,造就出了这批百万富翁。一个姓王的商贩每天批发牙签10吨,按100根赚1分钱计算,他每天销售约1亿根牙签,稳稳当当进账1万元。

在深圳,有个农妇,在川流不息的街头摆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专卖胶卷。当时,市场上的柯达胶卷每卷售价22元,她的进货价是15元,而她只卖15.1元。谁也想不到,她的一角钱胶卷生意批发量大得惊人,生意越做越火,后来发展成为一家摄影器材店。

事实上,很多成大事、赚大钱者并不是一走上社会就取得了如此业绩。美国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全世界90%的亿万富翁都是从一无所有做起的,而通过继承家族产业而成为亿万富翁的人仅占不到5%。所以,当一个人的条件只是“普通”,又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时,那么“先做小事,先赚小钱”绝对没错!

恐怕上述的话很多年轻人不爱听,因为他们大都雄心万丈,看不起小生意,动辄就想上大项目、搞“高精尖”,可是又没有资金、技术和人脉。要知道,大利润不是刚创业的人能够把握的,创业的人为了大利润而创业,那基本上都会“死”的。社会上真能“做大事,赚大钱”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说一踏入社会就想“做大事,赚大钱”了。有人眼高手低,为了做大生意、赚大钱,竟赔得倾家荡产。与其这样,不如看准不起眼的小商品、小配件,善于发现别人尚未注意的市场缝隙来得更稳妥。

有人说:“小钱是大钱的祖宗。”会挣小钱的人一定会挣大钱,不会挣小钱的人一辈子挣不到钱。“唯利是图”不足取,“微利是图”却能积少成多,是生财之道、赚钱之术。

甭说本钱少干不了大事,人就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也能赚钱。在《多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实验:

作者给斯坦福大学的学生5美元和两小时的时间,看他们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赚钱。结果出人意料,赚钱最多的那些人根本就没用到这5美元。这些学生没有让5美元禁锢自己的思维,因为他们知道5美元本身没有太大的价值。那么,他们是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赚钱的呢?

有些学生发现每逢周六晚上,热门餐厅门口就会排起长队,很多食客没有位子。他们决定在那些不想花时间排队等候的人身上赚钱。他们两人一组,分头向好几家餐厅预订座位。用餐时间快到时,再把订到的座位卖给不想在长长队伍中等待的人,每个位子最多可以卖到20美元!

有些学生在校门口支了一个摊位,免费检测自行车轮胎的气压,如果轮胎需要充气的话,就收取0.1美元的费用。后来,他们改用顾客自愿付费的形式。没想到,顾客更愿意为这项免费的服务多付一些钱。

你看,一无所有也能赚钱吧?要是认为没有钱干不了事业,现在给你一百万你也干不了!

各位,读到这里的时候,是不是头脑中已有了某个想法?若是这样,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可能要从赚小钱开始,成为一个实干家了。

智慧点读

成为亿万富翁不是一次机会,而是一种选择。要做生意,钱可能是1%的问题。有了智慧,就有可能整合一切资源。小比例的盈利具有稳定和可靠的保证,只要你能稳定获利天天赚,累积的“小钱”将会变成惊人的“大钱”。

只有放错的垃圾,没有寻不见的财富

有个人叫毛晓林,他是家牛肉面店的老板。他经常去屠宰场买牛肉。一次,他看到墙角有大量剔完的牛骨头,上面还带有少量的肉屑。询问后得知,这些牛骨头是准备丢掉的。于是毛晓林拿了四五斤。回家后洗干净,放在卤料里跟牛肉混合在一起卤,卤好之后,家人和客户品尝后都说味道不错。于是他常将牛骨头作为赠品送给顾客吃。

直到有一天,有顾客专门来吃牛骨头这道菜,还愿意出牛肉的价格。他想既然好吃,就可以开发成一道菜卖给顾客吃,何况牛骨头又没人要,容易买到又便宜,这是一个商机。毛晓林反复研制,终于做出一种市场上没有的怪味牛骨头,成为当地的特色菜。一时间,来他店里吃牛骨头成了小城的时尚,各地的食客都慕名而来,他也因此成了城里最有名的“牛骨头大王”。

毛晓林的成功在于运用了逆思维,他把被人忽视、没人要的东西开发出来,让自己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很多人说现在的竞争激烈,如果能像毛晓林那样,从被大家忽视了的东西和地方中寻找突破、寻找商机,也可能找到自己的“阳光大道”。

杭州的郑子欣也是一个有心人。她发现每次婚礼或庆典活动进入高潮时,大家抛撒的花瓣不是真的,而是合成的塑料花瓣。她问朋友,朋友说:“哪有那么多的鲜花瓣呢,杭州的婚庆公司都用这个。”郑子欣想到自己工作的花店,每天都有好多被扔掉的残花。于是,她悄悄地把这些残花收集起来。她按颜色将花瓣分类,装进袋子里。然后到一家婚庆公司推销。老板认为这种花瓣要比塑料花瓣好多了,当即向郑子欣以每公斤60元的价格订购了一些。第一个月下来,郑子欣靠卖花瓣就挣了5000多元。

可是,鲜花瓣容易干枯,况且婚庆公司又不是时常有活动,这导致了很多鲜花瓣被白白地浪费掉了。这时,郑子欣又把鲜花瓣加工成干花瓣。这个创意深得客户的赞赏。在婚礼现场,撒干花瓣还能营造出五彩缤纷、天女散花般的效果。

之后,郑子欣以每年1000元的收购费用同十多家花店签订了协议,收购残花。被当作垃圾处理的残花也能卖钱,不明底细的花店老板暗自高兴。随后,郑子欣辞去工作,开了家干花瓣专营店。到2003年8月,郑子欣每个月的纯利润都保持在1万元左右。郑子欣运用逆向思维,将别人视为“废物”的残花变成了金子,这就是反常规思维的好处。

教育理论家狄德罗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不值钱的东西不仅没人要,把它当垃圾还要花钱请人来处理。可就是这些不值钱、没人要的东西,在有眼光、有头脑的人那里成了大宝贝,能够赚大钱。就像毛晓林、郑子欣那样,把废品也可变为商品,卖出高价钱。

你也可以用逆思维心理学,变废为宝。这里给你提供两个建议:

一是改变自身属性。对“废物”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拆分或重组,它就有可能释放潜在的使用价值,变废为宝。比如,缙云县东渡镇的姚子生经过长期摸索,想出奇招,把滞销的橘子用来酿酒,其收益远比单卖橘子要高。

二是改变销售市场。对你没用的东西,兴许在别人那里能派上用场。例如,黑白电视机在中国市场上早就看不到了,可非洲朋友把它当成宝。因为黑白电视机价格低廉,对于贫穷的他们来说是最经济的选择。

某事物之所以被称之为“废”,是因为它已不能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了,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具有使用价值。记住一句话:“没有不值钱的东西,关键在于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变成钱。”

智慧点读

只有放错的垃圾,没有寻不见的财富。

不在乎等价交换,只在乎各取所需

很多人对“别针换别墅”的故事并不陌生:

2005年7月,美国有个叫麦克唐纳的青年利用互联网,用一个特大的红色曲别针先后换来钢笔、啤酒桶、雪地汽车、外出旅游机会、音乐合同等,最后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换回一套别墅。详细过程如下:

第1次交换:用红色曲别针换来一支鱼形钢笔;

第2次交换:用钢笔换到一个绘有笑脸的陶瓷门把手;

第3次交换:用把手换到一个烤炉;

第4次交换:用烤炉换到一台发电机;

第5次交换:用发电机换到一个历史悠久的百威啤酒桶;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