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买和卖,就是一场心理博弈战(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顾客与销售人员之间总是对立的,他们之间永远是一种博弈关系。销售人员越是极力推销,顾客越是不买,这是顾客的逆反心理在作怪。而作为销售人员,卖出产品永远是终极目的。如何才能掌握销售的主动权?本书送你一个思考的魔盒,以改变以往大多数销售人员正向宣传的思路,找到一些提升销量的独特方法,真正引导你走上销售逆思考之路。
说出缺点,迎接你的不一定是刀枪棍棒
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卖瓜自夸,是夸自己的瓜大、瓜好、瓜甜,是为了千方百计卖个好价钱。不仅卖瓜的自夸,如今“自卖自夸”的现象遍地都是,大到出巨资请名人做电视广告,小到街头的商贩扯破嗓子叫卖。谁人有粉不往自己脸上擦?商家认为唯有自夸才能引起他人的重视,成功地将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
不过,现在许多人都大力鼓吹自己的商品“誉满全球”“全国第一”“质量上乘”等,恨不得将世间所有的赞美之词都用尽。比如:“这是最新款的面霜,有最好的保湿增白效果。”“这是新出炉蛋糕,味道好而且营养高。”“这是最好的电磁炉,物美价廉,机会难得!”……
你不觉得这类推销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吗?不能让消费者在比较中感觉到商品的差异性,也就不易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对广告宣传产生怀疑或厌倦心理。你可能会反驳道:“推销不就是要尽力把自己的优点传达给对方吗?”是,但不全是。想想看:如果我把一件商品说得十全十美,你信吗?当然不信。就像我们买瓜时一样,对方总是说有多甜,我们不尝自然不会轻易相信的。虽然“王婆”的瓜最后能不能卖得好关键不在于她“自卖自夸”的技巧,而取决于其“瓜”本身,可是如果反过来,“王婆卖瓜自卖自贬”,那会怎样?
有人会说:“缺点?呵,我们产品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王婆要是实话实说,那肯定吓得人不敢去买她的瓜了!”物极必反,你就不能换个思考方式?
记得有朋友跟我说过,他曾在一个商场买钢笔。刚要购买时,售货员说笔胆储存墨水少,不适宜外出带着使用。他看中一个相册,售货员又说,相册有一个缺点,就是保存的相片需要过塑,不然就会容易受潮导致相片破损。
朋友纳闷了,问道:“怎么又是缺点,难道你们商场里卖的东西都有缺点?”售货员是这样说的:“我们商场就是要让来此购物的顾客明白自己所购商品的缺点,让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正确使用,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朋友听后并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更加坚定了购物的决心。
生活中,人们总是积极地向别人展示其优点、推销其长处,从来不愿提及缺点,可是这家商场却恰好相反。他们这种做法更显真诚,因此赢得了无数顾客的好感。
一般来讲,人们在购买某一件产品时,会先看这件产品的优点,但心里有15%是处于不太信任的状态。这点你懂得——广告和商家的宣传嘛,多少都会有夸大的成分,就算你说没有,顾客也会认为有。而且,顾客还会反复看产品,以寻找出它的缺点和不足。因为他们要知道自己在购买后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再说,货比三家,在来你这儿之前,他们可能去看过几件同类的商品,也听那里的推销员谈到产品的优缺点,或许还包括你的。如果这时你直接列出产品的缺点,顾客会认为你更可靠,因为你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并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这说明,你是一个有责任、有认知的商家。
还有的商家大力宣传自己是亏本出售,但谁信呢?世上没有不赚钱的商人,所以你再怎么说自己亏本,哪怕你真的是亏本,顾客也不会相信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坦然地说出缺点来。
不过,列举缺点也要适度,没必要无中生有,更不需夸大其词。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卖出商品。既然这样,你只要实事求是地说出产品还有哪些不足,并保证自己已努力改进了,售后服务都很到位等即可。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些缺点你就是掩饰得再好,也会被有“慧眼”的消费者看穿。如果有用户投诉你,你的名誉必将受损。
最重要的是,你的产品的优点应远远大于所暴露的缺点。如果有可靠的质量做保证,那么完全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而真正有购买意图的消费者并不会离你远去。当你切身地将自己立足于消费者的一方时,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从而接受你及你的产品。他们可能还会成为你的长期客户和支持者。
美籍华裔商人王天赐说:“在当前的投资环境中,如果一个企业家表现得真诚坦率,我们不但会觉得他具有接受现实的成熟风格,并且具有总览全局的视野,而不是仅仅片面地看待问题。”
你的产品有缺点吗?如果有,别怕,说出来,迎接你的不一定都是刀枪棍棒。
智慧点读
如果你因隐瞒事实而获得了利润,你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损失。
越是标明不准偷看,人们越是想看个明白
一家酒吧在门口放了一个大酒桶,桶壁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不准偷看”。路人纷纷猜测里面是什么,胆大者竟跑过去要看个究竟。他们把头探进桶里,一股清醇芳香的酒味扑鼻而来,酒桶底隐约可见“本店美酒与众不同,请享用”的字样。结果,不少人酒瘾顿起,就到酒吧里畅饮几杯。于是,这家酒吧的生意比周围的酒吧都好。
大多数经营者都习惯于正向思考,于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商家的正面宣传——我的商品多么好,我的商品多么便宜,我的商品性价比多高……殊不知,利用逆反心理,求异思考,引起人的好奇感,能招揽更多的顾客。这家酒吧的老板就是利用逆反心理来刺激顾客的好奇心,越是标明不准偷看,人们越是想看个明白。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做生意时,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产品卖点神秘化。比如:我的笔写出来的字有香味,这种产品肯定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皇冠牌香烟一度在西欧的某个海滨城市滞销。有个推销员看到在海滨浴场有许多禁止吸烟的广告牌,于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在各旅游景点和公共场所到处张贴广告:“吸烟有害健康,此地禁止吸烟。‘皇冠’也不例外。”人们看到这则广告后,都有这样的疑问:“皇冠是什么烟?它有何不同之处?”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烟民们纷纷购买皇冠香烟一尝究竟。结果,皇冠牌香烟在当地一炮打响,成了的畅销货。这个例子更进一步说明,好奇心很容易让人们记住你的产品。
当人们对于面前的事物难以理解,觉得新鲜有趣的时候,想要了解它、尝试它的好奇心就产生了。所以,促使消费者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是商家的一个有效手段。
日本的一家商店生意冷清。为了吸引顾客,老板在商场顶层设了一个小动物园,兼营金鱼、热带鱼、乌龟等小动物。这下,不管是成人还是孩童,都喜欢来这家商店,观赏的同时也买了不少物品,结果这家商店扭亏为盈。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所以销售员也可在推销产品时制造一些悬念,引起客户的注意和兴趣,然后迅速转入洽谈阶段。如果你的产品或者你对产品的描述可以激发客户的好奇心,那么你就再也不用担心销售了。
一位销售新型打印机的销售员推开客户办公室的门时,礼貌地对客户说:“您好!您想知道一种能使办公效率提高又能有效降低成本的办法吗?”这样一说,哪个客户不心动,不想探个究竟呢?当客户的好奇心被紧紧抓住以后,销售员就不失时机地,宣传新型打印机的诸多好处,最终实现了销售的目的。
在一次贸易洽谈会上,卖方对一个正在观看公司产品说明的买方说:“您想买什么呢?”
买方说:“这里没什么可买的。”
卖方说:“对呀,别人也这样说过。”
当买方正为此得意时,卖方又微笑着说:“不过,他们后来都改变了看法。”
“哦?为什么呢?”买方好奇地问道。
于是,卖方开始进入正式推销阶段,最终公司的产品得以卖出。
当你准备向客户推销产品时,他们有种本能的逆反心理,他们通常会这样认为:“这个家伙又想让我掏钱买他们的东西,没门!”“天上没有白掉下来的馅饼!我才不相信你呢!”因此,有的客户会冷漠地拒绝,有的冲你摇摇头、摆摆手,表示不需要你的产品。即便有些客户微笑且耐心地听你讲述,他们在心里也会对你及你推销的产品产生质疑。最见效的方法就是激起客户的好奇心。当人们对你的产品很好奇时,会谈的气氛会变得活跃起来,好奇心使得人们更加投入,注意力更加集中,甚至身体也会向你靠拢过来。有好奇心的客户愿意更多地了解你的产品和服务,人们不太可能既好奇又逆反。
如何激发顾客的好奇心呢?
一是制造悬念,比如提出刺激性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猜猜看”。其实,这句话与“我能问个问题吗?”意思基本一样,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壤之别。如果以前者,客户心里就会想,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以后者来提问,就只能回答好或者不好的答案。能唤起好奇心的语言十分丰富,不仅仅是单调地向客户说:“先生,请您仔细想想,您今天遇到了什么特别的事情?”一位人寿保险代理商每次一接近准客户就问:“如果您坐在一艘正在下沉的小船上,您愿意花多少钱保住性命?”这个令人感到好奇的问题,也常常能引起一段令人好奇的对话,并能借此引发顾客对保险的重视和购买的欲望。
二是提供部分信息。你发现了吗,你越是想全面地介绍你的产品,客户越会不耐烦。你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恨不得三两分钟就能成交,可事实恰恰是相反的。客户已经对你不感兴趣了,他们早就嫌你啰嗦了。你必须有信息给客户,尽量从边缘模糊的功能说起,让客户对你保持相当的好奇心。
现在,就立即修改你的广告词和对产品的描述,“一定要让广告词像魔术、像谜语、像半裸的少女。让客户忍不住,想要掀开表面,看到内在。而揭秘的代价,就是购买!”你能做到吗?
智慧点读
同样的商品如果运用逆向思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利用人的好奇心理,就能引来无限商机,其所取得的效果是普通促销方式难以比拟的。
限量版真的是为了限量吗
一家服装店在门口放了块牌子,上面写道:为了质量,我们每天只为您挑选20件上乘衣服!
的确,在这家店里面你只能看到20件衣服,多一件都没有。衣服的价格稍微高了一点,可人们还是络绎不绝地前去光顾、购买。
上述场景想必你并不奇怪吧?我们身边有太多限量促销的活动,比如限量出售各种手机、限量出售水晶卡、限量出售高品质玩具等。“限定”的方法可以运用在数量上。为了促销,厂家或者供应商给商场提供一定数量的特价产品,为商场和产品造势,例如“只送给前20名的购买者”“只有前5位的购买者可以打七折”等。
北京南锣鼓巷有家店名叫文宇的奶酪店,每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吃客大呼“供不应求”,要求增加供应量,可店老板完全不为所动,恪守着自己的准则:每天500份,卖完关门。有人认为这是一招厉害的“限量版”营销战略,因为限量,所以难得,才会抢手,要是敞开了卖,卖到晚上还剩一堆,那生意绝对不会像现在这么红火。
此例也是因为数量上的限制,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
还有的采取时间上的限制。为了促销,商家给商场或者经销商一个特价,在限定的时间内将产品强力推出的,这个时候所谓的限量,其实就是限时,过了这个时间就没有这个价格了。
有些限量是清仓处理,卖完库存就没有了。还有一种限量就是“忽悠”,以此手段造势,吸引消费者眼球。
一家日用百货商店积压了不少洗衣粉,店长决定降价处理。一个月过去了,仍然无人问津。后来他们在店门口贴出了一条广告:“本店出售洗衣粉,每人每次限购一袋。”顾客看了广告后纷纷猜测:“为什么每人只可以买一袋?”“是不是洗衣粉又要涨价了?”在这种惊慌、猜疑心理的支配下,人们开始抢购。几天的工夫,洗衣粉就销售一空。
对于那些有钱的人来说,他们在挑选商品时不在乎价格,只希望它代表当今最前卫的时尚潮流,更能体现自信精神,显示自己的地位。这类产品的限量销售,突出的首要特点是“尊贵”。那些限量的汽车、名包就是品牌的“身份证”,因而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汽车公司推出极具古典浪漫色彩的“费加洛”车时,宣布全部汽车生产数量只有2万台,并保证事后绝不再生产。消息传出,在广大消费者中造成轰动效应,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古驰也曾推出一款运动鞋,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时尚爱好者的关注,因为这种配有刺绣的运动鞋属于限量版产品,在全球仅有10双。
限量版是为了限量吗?当然不是。在商言商,所有策略都要围绕利益旋转。限量也不例外。不管限量的原因是什么,它所运用的逆向思维方式都是值得研究和利用的。限量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1.它很容易给那些优柔寡断的消费者一个“千万别错过”的暗示,使消费者产生“只有一次”或“最后一次”的意识。因为“错过”了就会感觉吃亏,而“没错过”就是捡了便宜,以此促使客户由“迷惑”“犹豫不决”迅速转变为果断购买。
2.根据“二八定律”,限量版就是赢利较强的20%的产品。你不要以为限量了,你赚得就少了。你是要靠限量来提高产品的稀缺性,从而增加产品的利润的。比如说,路易威登、古驰、瑞士的某些大品牌手表等。人常说“物以稀为贵”,限量的东西自然价格就高了,尤其是高档品牌或奢侈品。
(本章完)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