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他们知道急切地给学生太多的信息可能会徒劳无益,因为学生没有时间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这些信息有可能被后来的信息挤出短时记忆。上课时教师停顿片刻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这也是在给学生进行思考,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复述刚才学过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在工作记忆中加工信息,进而保留于尝试记忆中。当学生学习新的、有一定难度的材料时,进行复述是非常必要的。
复述是在一段时间内有意识地重复信息,目的是延长信息在记忆中的保存时间,它是最初级的记忆加工策略。如果你的孩子需要在短时间内编码并记住一些信息,那么复述的效果是最理想的。
当然,如果想要长期保存信息,比方说孩子为下个礼拜的考试做准备,其他的记忆加工策略将会比复述更加有效果。这是因为复述没有赋予记忆信息任何意义的功能,它只是机械地重复。而当孩子以有意义的方式建构记忆时,记忆将会更深刻。因此,孩子们有必要学习对记忆内容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加工。
记忆加工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加工水平越深,记忆效果就越好。在信息加工的中级水平,孩子给予一些信息标签,例如,他们会把有四条腿、吠叫的物体识别为狗。然后,在记忆加工的最深水平,孩子会通过意义对信息进行加工。例如,如果孩子看到“BOAT”(小船)这个单词,他在浅加工水平时仅仅只会注意到字母的形状;在中级加工水平上,他会想到这个单词的特点,想到它与COAT这个单词很相似,而且很押韵;而在最深层加工水平阶段,他则可能联想起与爸爸一坐船钓鱼的情形,甚至那首船的种类。
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快,心理学家就认识到上诉的最深层记忆加工并不是最理想的。他们发现人们在编码信息时运用精细加工,更加有利于记忆。
精细加工是与编码有关的信息加工的详尽拓展。当你向孩子讲解民主这个概念时,如果让他们主动去联想一些与民主有关的事例,他们将会把这个概念记得更深刻。青少年比儿童更有可能自发地采用精细加工,因此,父母应当主动教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精细加工策略。而要实现这一点,有两条很有效的途径:
第一,帮助孩子理解概念,多举例,多让孩子亲身体会。例如,当你试图让孩子记住“平等”这个概念时,你不妨多举一些孩子可能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关于平等与不平等的事例。或者当你试图让孩子记住“交响乐”这一概念时,摒弃单纯谈定义的方法,而是带他去听一次交响音乐会。
第二,突出要记忆的内容的独特性。为了记住人的名字、陌生人、经历或者地理事实等信息,孩子要花很多精力。如果要记忆的信息有很大的独特性,则会更便于孩子记忆。这就好比在人群中找人,如果你要找的人相貌独特,他身高190cm、满头金发,你将更容易找到他。
案例分析
A
妈妈:尼奥,我们来给这两只小狗取名字吧。
尼奥:这两只白色小狗长得一模一样,我分不清楚它们。
妈妈:真的是一样吗?事实上,它们身上有三个不同的地方,你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来。
尼奥:嗯……它们的耳朵好像不一样,一只的眼睛是蓝色的,一只是棕色的;它们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那只耳朵大的很安静。
妈妈:噢,非常好,你找得很准确。每样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只要你仔细的找,一定能够发现。现在我们该取名字了,不如就按照他们眼睛的颜色取名字,一个叫布鲁,一个叫布恩,你看怎么样?
尼奥:那太好了,就叫布鲁和布恩。
解析:孩子对记忆进行精细加工时,能发现越多所要记忆的信息的独特性就越容易实现。随着独特性的不断发现,孩子将能更容易将这个记忆与其他记忆区分出来。例如故事中,面对两只看上去一模一样的白色小狗,如果孩子有意识地观察这两只小狗,他会发现其中一只是蓝眼睛、大耳朵、性格安静的,而另外一只则是棕眼睛、小耳朵、性格暴躁的。这样的记忆将会更深刻,而这种记忆方法也应该是孩子从小就学会掌握的。
B
爸爸:艾伦,你为什么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艾伦:爸爸,明天我要上台背诵诗歌,可是这首诗歌实在是太难记了。
爸爸:我来看看……噢,多么可爱的诗歌。
艾伦:我总是忘掉一些句子。
爸爸:你现在告诉爸爸,这支诗歌总共有几句。
艾伦:三句。
爸爸:你能不能把它变成三幅画呢?
艾伦:一只黄嘴小鸟,在我的窗台上欢跳。
爸爸:很好。
艾伦:它睁大闪烁的眼睛看着我。紧接着,它对我说话了。
爸爸:那它对你说了什么?
艾伦:它说,你不害臊吗,现在还睡着。
爸爸:那么,明天你就按照这三幅画的顺序记这首诗歌,一定错不了。
解析: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孩子在记忆材料的时候,应该学会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或者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记忆。如果孩子不能掌握这种方法,家长就应当学习艾伦父亲的方法,引导孩子一步步将记忆材料分出层次。
亲子课堂
人们常说,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有许多事物应该记住但却没有记住,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只注意枝节,而忽略了对本质的理解造成的。
由于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理解是最基本、最有效记忆的方法。正如格言所说:“若要记得,必先懂得”。
提高孩子理解力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帮助孩子学会统观全局
当孩子要记忆某个事物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要弄清记忆对象的大致内容。拿读书来说,先要通读或者浏览一遍。如果是记忆音乐,先要完整地听一遍全曲。了解了全貌才能对局部进行深刻的理解。这也就是“综合”。
帮助孩子学会局部分析
当孩子对事物有了大致了解后,家长就要帮助孩子逐步深入分析。比如对一篇故事,初期,家长可以只是让孩子听故事,慢慢的,就要让孩子弄清它的主题和故事想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要找出“信息点”,加以认真分析、思考,以达到孩子理解记忆的目的。
多与孩子沟通
多与孩子沟通能够对孩子的记忆有很大帮助,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与孩子聊聊他正在读的画报:这种口头交流可以帮助孩子记忆,也可以帮助他去思考。在阅读之前、中间和之后,都可以问一问、聊一聊。比如说:
·阅读前:“这本书的什么地方让你感兴趣?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没意思?”
·阅读中:“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它跟你先前预想的一样吗?后面会发生什么?”
·阅读后:“你能不能大概说说这本书的内容?你喜欢它吗?喜欢什么地方?这本书会不会让你想到别的一本书?”
在孩子已有的经验上进行引导
为了让孩子的记忆更加有效,父母培养孩子记忆力时,应当从孩子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遵循从已知未知、从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确切的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近到远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孩子的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利用各种机会有意识地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主动思考、动脑筋,去探索,养成从思考到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对即将记忆的事物进行理解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以促进理解,提高记忆的效能。
训练方案
要检测孩子理解力水平高低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用一简单的方法来检验儿童的理解水平——读寓言。下面有一则寓言故事,父母陪孩子读完这个故事:
一只鹿被猎狗追赶得很急,跑进一个农家院子里,恐惧不安地混在牛群里躲藏起来。一头牛好意地告诫他说:“喂!不幸的家伙!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将自己交到敌人手中,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鹿回答说:“朋友,只要你允许我躲在这里,我便会寻找机会逃走的。”
到了傍晚,牧人来喂牲口,他们并未发现鹿。管家和几个长工经过牛栏时,也没注意牛栏里有鹿。鹿庆幸自己安全,便向那头好意劝告过他的牛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一头牛说:“我们固然想保护你,但现在还不能完全放心。另外还有一个人要经过牛栏,他对于一切都十分留心。只要他经过后,你的性命就有了保证。”这时,主人进来了,一边埋怨牛饲料分配得不好,一边走到草架旁大声说:“怎么搞的,只有这么一点点草料?牛栏垫的草也不够一半。这些懒虫连蜘蛛网也没打扫干净。”当他在牛栏里走来走去检查每样东西时,发现鹿角露出在草料上面,便叫来人捉住这只鹿,把他杀掉了。
陪孩子读完这个故事后,让孩子做下面的习题:
1、这个故事和一般的童话故事有没有区别?如果有,是什么区别?
这个故事的给了你怎样的教训?
从孩子的回答中,你可以判断出他的理解力水平。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人要居安思危,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另一种危险。”最低的理解能力是把寓言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出寓言的意义和隐喻,理解不到寓言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或教训;较高的理解水平是开始能看出寓言中的教训和意义,并能把它转移到人的身上,只是概括的范围较狭隘;最高的理解水平就是立即能理解寓言的含义或隐喻,并能把抽象的教训意义转移到人。
当你判断出孩子的理解力水平等级后,你就可以根据上述等级划分,一步步引导孩子理解更深的内涵。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