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帮助孩子建立语言与感知的联系,加深孩子对语义的理解

2018-04-15 作者: 曾建英
第三节 帮助孩子建立语言与感知的联系,加深孩子对语义的理解

1岁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一个分界点。

1岁之前是孩子前言语阶段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咿呀作语、咕咕哝哝、哼哼哈哈练习着发音,逐步学习着对发音的控制。这时候,父母应该主要训练孩子的语音,让孩子能够清晰、准确地发音。

当然,发音并不意味说话。和其他发育项目一样,孩子会说话的时间也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孩子早在9个月就会说话,而有的孩子要到2岁才会说话,一般来说平均年龄是14个月。

大部分孩子在1岁时已经了解不少词的意思,他们懂得的词要比会说的词多得多。

可以这么说,孩子是通过“听”来学说话,在孩子能说出有意义的话之前,其实已经能懂得不少大人们说话的内容。孩子无法全部明白你所说的话里每一个词的意思,但却能根据爸妈说话的语气和音调,知道你是在表扬他还是在批评他。对月龄小的孩子来说,对音调表达出的情绪的理解掌握超过对词的理解。因为音调是有规律可循的,为引起孩子兴趣我们的音调常常是上升的;安慰孩子时,音调是下滑的。

一般来说,从9月龄起,孩子开始获得语义,也就是说开始理解大人们说的一些话。到1岁时,孩子对言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开始互相联系起来,很大一部分孩子在这个时候说出第一个理解其确切意思的词。这时候,父母应当把培养孩子对语义的理解能力当作重点,除了那些他们可以理解的词语以外,父母还应该用一些方法让孩子理解更多的词语。

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例如,如果父母指着一条狗说“那是一条狗”,即便是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名词,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复杂的。孩子不会知道单词“狗”指的是动物、哺乳动物、四条腿、有耳朵、有尾巴、毛茸茸的东西。至于动词,孩子则更没办法理解了,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得到”,什么叫做“传递”。

那么,如何让孩子更好的掌握语义呢?在下文中,我们将会通过一些案例和建议来帮助父母们了解这一点。

案例分析

讲述人:阳女士

宝宝资料:玲玲,女孩,11个月

我的宝宝快满一岁了,昨天晚上给宝宝洗完澡就跟她在床上玩,我看到床角有个她经常玩的小盒子,我就说“宝宝,去把盒子拿来,给妈妈”,我说了两遍,她居然听懂了,爬过去,把盒子拿过来。我又说“给妈妈”,她很乖地把盒子放到我的手上了。这时,她爸爸逗她,对她说“给爸爸”,她就拿过去放到爸爸手里,如此反复了很多次,我们才证实宝宝真的能听懂话了。

我们高兴极了,仔细回想一下,其实她可能更早以前就已经听得懂爸爸妈妈的话了,这个小坏蛋平时不听话是假装听不懂,其实她心理清楚的哪些事不让她做,比如翻衣服,比如爬上桌子,她每次做这些事的时候都回头看看奶奶是不是看着她,都是趁奶奶不注意的时候嗖嗖的把衣服都拽到地上,然后就爬走了,跟没有她什么事似的。

意识到她能听懂话后,我们全家人全围着她逗她。闹了一个晚上后,我和她爸爸翻了很多有关宝宝语言发展的书,以便更好地了解怎么帮助宝宝发展语言。

在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把宝宝当作一个成熟的谈伴,耐心地和她交谈,即便宝宝并没有回答的能力,但我们还是假定她能够回答。每问完她一个问题,我都会停顿下,给她回答的机会,然后又接着说。用这样的方式和宝宝说话的时候,我们尽量把语言调得简短,把语速放慢,把音调提高一些,抑扬顿挫一些,关键词多重复一下,宝宝对这样的方式很有兴趣,说话就更加积极了。

解析:当儿童开始听懂词的时候,他还不能利用言语,但是儿童与成人言语交际的开始。言语交际一般要到1岁左右出现,他不仅能听懂语言,而且还能在听懂词的基础上会说出词。这时儿童说话的积极性不高,词汇量仅在20个左右,词的概括功能和调节功能也只是刚刚开始。父母能够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要经常耐心地同他们交谈,这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育。对孩子说话时,言语要简单,句子变短,词义要简单。说话速度要慢,要使用比平常更高的音调和更多变的频率。

亲子课堂

宝宝会说话,不仅是指能发出语音,而且还指的是宝宝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后说出的、表达自己意思的话。一岁半以后,宝宝将感受到万物皆有名,而且常常会指着周围的事物问:“这是什么?”在宝宝的世界里,没有所谓的难与易之分,只要您一再为宝宝重复,他将记在脑海里。这一时期,帮助宝宝理解语义就显得格外重要。家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宝形容词进行理解语义的练习:

要让宝宝可以将所听到的一切和事物、行动联结起来。

利用情境学说话是比较好的,训练孩子表达能力的方法。简单来说,也就是说爸妈正在对宝宝说的话必须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当然首先要引起宝宝的注意,注意到了才能听进去,明白意思。比如说宝宝起床了,你可以对宝宝说:“快快穿上衣服,不然就要生病了哦”“把衣服披上,伸一支胳膊,再伸一支胳膊,把衣服扣子全扣上,衣服穿好了。”每天都对宝宝这样边做边说,宝宝就会理解你说话的意思。

让宝宝讲字正腔圆的规范语句。

有些父母在和宝宝说话时,会采用婴儿式的语言。他们本意是希望婴儿能多听懂一些,但是这很可能会使孩子在长大之后,留下实用婴儿式语言的后遗症。父母应该从宝宝一出生时起,就用正确的词汇,规范的话语和宝宝讲话,不要“以音代物”,不要把汽车叫做“笛笛”,不要把小狗叫“汪汪”,要给刚学说话的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语音、语调的范例。

与宝宝进行谈话互动

爸妈要学会“察言观色”,注意开始身体姿势和表情,对宝宝的行为、情绪保持敏感,然后宝宝互动,抓住和保持宝宝的注意力,教孩子学习语言。爸妈喋喋不休地对宝宝说话,或者自顾自对话,让宝宝在旁边听着,而不互动的话,将无法抓住宝宝的注意力。因为你和宝宝没有身处于说话内容所指的场景和事件中,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可以帮助宝宝理解语义的具体、实在的参照物,宝宝根本无从理解意思,从而掌握语义。

拓宽宝宝的视野。

家长要多带宝宝到户外去,边走边和宝宝聊天,给宝宝讲解一些知识。如在大街上,看到过往的车辆可以宝宝说:“汽车开来了”、“汽车开走了”、“这是黑颜色的小汽车,那是红颜色的小汽车”等。在一段连续性话语中,宝宝就会理解并学说“汽车”和“来了”、“走了”等词。

宝宝理解了语言和事物的联系,当发音器官发育完备以后,他就会像连珠炮一样说个不停了。

训练方案:促进宝宝理解语义

方案一:拍拍手、点点头

目的:训练宝宝理解语言的能力

方法:与宝宝对坐,先握住他的两只销售,对对拍边对宝宝说“拍拍手”。然后松开他的收,你边拍手边有节奏地对宝宝说“拍拍说”,让孩子在理解的同时学会模仿。

方案二:洗澡玩水

目的:训练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培养好心情。

方法:给宝宝洗过头后让他在盆里坐着,给他一只吹起小鸭子边洗边玩。洗完澡后,大人拿着宝宝的两只胳膊或者一人扶着宝宝腋下,一人握着宝宝的双脚,边拍打水边念儿歌:

小小鸭子嘎嘎叫,

走起路来摇啊摇,

一摇摇到小河里,

高高兴兴洗个澡。

方案三:戴帽子

目的:理解语言,促使思维萌芽,形成概念

方法:准备各种各样的帽子,如小布帽、毛容帽、军帽、皮帽、太阳帽、纸帽等等,把宝宝抱在大镜子前给他戴上一定帽子说:“帽子。”玩一会儿把帽子摘掉,再换一顶戴上,然后继续对孩子说“帽子”。以此类推,逐渐让孩子明白尽管这些东西大小、形状、颜色不同,但都是帽子,可以戴在头上。

方案四:用姿势表达语言

目的:理解语言

方法:父母要为宝宝设计一些动作,如把手靠近鼻子表示香、皱鼻摆手表示臭、用手拍肚子表示吃饱了等等。因为宝宝还不会走,要靠脸部表情和手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到会走后可再设计全身的动作,大人要经常示范表达。宝宝在255天或者285天之后会用4种以上的姿势去表达语言。教宝宝用姿势还要包括表情,当宝宝能用语言之外的方法去表达时,自然也就能理解别人语言以外的用以了,会察言观色。这种交往技巧,会使宝宝更加机灵,更加善解人意。

方案五:亲子逗引

目的:让宝宝在学会说话的同时,理解语言

方法:在宝宝情绪愉快时抱起宝宝,与宝宝面对面,用愉快的语调和表情与宝宝说笑、逗乐,使宝宝发出“呃”“啊”声或者笑声。或用宝宝喜欢的玩具、图片或者游戏逗引宝宝发音,与宝宝“交流”。家庭成员可轮流同宝宝逗乐。这样宝宝会在母亲怀中感受到愉悦,四肢及全身都会积极的活动。

一旦逗引宝宝主动发音,妈妈就要富有感情地称赞宝宝、轻柔地抚摸宝宝、与宝宝以“妈妈一言、宝宝一语”地“交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