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打好孩子的语法基础:促进孩子早期的语法发展

2018-04-15 作者: 曾建英
第四节 打好孩子的语法基础:促进孩子早期的语法发展

所有人类的语言都有语法,即形成句子的规则。即使孩子不学习语法也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即使他们很少被纠正语法错误,他们还是具有学习这些语法的动机。

世界上很多语言的语法非常复杂,年幼的孩子学习这种复杂系统所具有的能力,使得许多研究者提出: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存在一个“关键期”。在这期间,大脑对语法学习接受得很快。

下面,我们将探讨孩子生命头两年里及稍大龄时语法能力的发展状况。

句子是语法的基本单位,句子不只是单词的简单堆积,而是表达含义,符合谈话的郁郁、语调和重音规则的连贯单元。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婴儿就能发现句子中单词序列方面的规律。为了研究婴儿的这种能力,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他们用八个无意义单词组成了人用语言,呈现这些单词的句子是按照任意语序规则构成的。实验者给婴儿展现的句子就来自于这种人造语言,这些句子完全遵从语法。实验结果发现,12月大的婴儿听到这些语法句子仅两分钟就能判断出那些是先前出现过的句子,那些是新出现的句子,同时,他们喜欢听那些符合语法的句子,对那些不符合语法的句子则显得没有兴趣。

事实上,孩子在开始生成他们的句子之前,他们通过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语言的理解,就已经掌握了一部分语法规则。在学会说话后,孩子首先发出的是单个词语,接着就会发出一些双字词。他们最早发出的双字词似乎介于单个词语的配对和真实句子之间。在孩子学会说这些双子词之后,他们开始产生真正的句子。

最初,孩子很少说出这样的句子,但几个月后,这些句子就是他们语言的主要内容。一旦儿童会说真正的句子时,他们就开始获得成人语言中的许多语法规则。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学会了在动词后面加ed来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名词后加s或者es来表现不止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培养孩子的语法掌握水平有两个要素。研究表明,很小就开始学习语法的人最终能掌握更高的语言技巧。也就是说,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有一个学习语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语法基础是否打得好决定着孩子的最终语法水平。同时,语言环境对孩子的语法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分析

讲述人:江女士

宝宝资料:晓峰,男孩,两岁

我的宝宝今年两岁了,半年前,他只会咿咿呀呀地说一两个词,但现在他经常会用一些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糖糖”、“蛋蛋……要”“妈妈……抱抱”。我和他爸爸总结了一下,宝宝在这段时期所用的语言,一般只有名词和动词。有时候一个词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名词也会作为动词来用。这大概就是宝宝们都喜欢用的娃娃语吧。

为了能和宝宝沟通,我和他爸爸也开始说这种娃娃语。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和他爸爸说话也开始用这种娃娃语,每到吃饭的时候,爸爸总是喊:“吃饭饭,妈妈。”

刚开始我们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直到有天我们带宝宝去我同事家玩,我们发现问题。同事家的宝宝才两岁多一点,但他竟然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了。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我的宝宝总是叫嚷着:“饭饭……妈妈。”而我同事的孩子却会正常、清晰地说:“妈妈,我要吃饭。”

这给我和孩子的爸爸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事后,我和同事交流了一下育儿心得。当她听我说我们还在用娃娃语和宝宝交流的时候,她大吃了一惊:“错了、错了,孩子两岁以后,千万不要再用娃娃语和宝宝说话了。”

她告诉我们,在宝宝1~2岁期间,爸爸妈妈使用儿化语言可以和宝宝处在平等的基础上,给宝宝一种受尊重的感觉,有利于将来培养宝宝的自信,更容易和宝宝交流。但当宝宝长到两岁以后,就应该逐渐使用规范语言,因为使用规范语言的环境更容易帮助宝宝完成语法结构的学习,有利于宝宝的认知发展。

“从宝宝两岁开始,我和她的爸爸就不用娃娃语了。我们会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样含有逻辑意义的句子,而且开始规范宝宝的话,教她说出完整的句子。要注意啊,两岁前后的宝宝一定要分别对待哦!”

说实话,同事的话刷新了我对培养宝宝的认识。回到家后,我和宝宝的爸爸就立刻重新制定了一套培养计划。

解析:两岁又被称为“口语爆炸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每90分钟,宝宝就学会一个新的词。因此,这个时期应该开始规范宝宝的语言,让宝宝开始学习语法结构,即把词组织成句子的规律。不用担心太难,孩子们都具有学习语法的天赋,只要爸爸妈妈按照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从短到长的顺序一步步引导,孩子不难学会规范的说话方式。

我们的建议是,在1~2岁的时期,和宝宝的语言发展相呼应,爸爸妈妈完全也可以用儿化语言,不必急着使用规范语言。但是宝宝从2岁开始学习用比较复杂的句子表达想法,与此相对应,此时爸爸妈妈就最好使用比较规范的语言,给予宝宝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亲子课堂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十分重要。一般来讲,两岁左右的宝宝,已进入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语言理解能力也由短句发展到长句理解阶段。同时,这也是宝宝学习语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父母在和宝宝说话时,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环境,往往会对宝宝的语言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在与宝宝交流时,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不用娃娃语

“宝宝,乖,吃饭饭了。”“宝宝困了吧,妈妈陪你一起睡觉觉”……生活中,许多父母在与宝宝说话时,都喜欢用娃娃语,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这样说话有趣。然而,专家表示,这种语言习惯一旦形成,并不利于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因为这种娃娃语不符合语言规范,宝宝在家里接受了这样的语言体系,到幼儿园以后还得学正确规范的语言,这样等于走了一个弯路。因此,家长不如一开始就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来教孩子说话。不管孩子怎么说话,父母都应该使用正确的语言来回应,并用标准的话语来纠正孩子的话。这样宝宝就可以通过父母的正确语言示范,较早地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避免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让正在模仿成人说话的宝宝产生困惑,到底是学爸爸妈妈的,还是学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方言呢?其结果是导致宝宝说话晚。因此,在宝宝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尽量使家庭语言环境简单点儿,并着重教宝宝一两种正确的语言。

别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但是他们还存在发音不准的情况,比如他们经常把“狮子”说成“希几”,把“吃”说成“七”,“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孩子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也都比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就逐渐正确了。

将句子连贯起来

宝宝语言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是会说连贯的句子,这个时候父母就不要和过去一样,将一个句子拆成几句和宝宝说,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利于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可能导致宝宝停留在只会说单个词的阶段上,最终无法将整段话连贯起来进行表达。因此,父母在与宝宝说话时,应尽可能将话连起来说,锻炼宝宝的听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减少使用肢体语言

虽然恰当的肢体语言是一种很受欢迎交流方式,但如果父母和宝宝对话时,过多地使用肢体语言会容易让宝宝产生语言障碍。因此,我们不建议父母对孩子过多使用肢体语言。当然,对于宝宝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父母还是可以适当地配合肢体动作,但过后一定要使用规范的口语向宝宝讲解清楚。

训练方案

方案一:教简单的儿歌

目的:让宝宝说出完整的句子

方法:2-2.5岁的孩子都能说4-6个字的句子,爸爸妈妈可以教孩子背几首儿歌,或者教孩子唱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样的儿歌会帮助孩子更顺畅地说出正确的句子。

方案二:摆脱娃娃语

目的:让宝宝学会正常的说法方式

方法:当宝宝说娃娃语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开始帮宝宝矫正。如果孩子说“宝宝……要饭饭”,父母则应该开始教宝宝说“我要吃饭”。反复多教几次,让孩子会用代词“你”“我”“他”。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用一些介词,如:“在桌子上”“在碗里”。

方案三:学妈妈说话

目的:让孩子模仿正确的说法形式

方法:妈妈逗孩子的玩的时候,陪孩子玩“跟我学”游戏。妈妈说一句话,就让宝宝跟着学一句话。例如,“月亮真圆”“苹果真红”“我们吃饼干”。

方案四:语言作业

目的:让宝宝学会说简单的长句

方法:妈妈除了让孩子模仿自己讲一些简短的句子,还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语言作业”。这些句子应该是一些比较长的句子,如:

“去,跟奶奶说‘奶奶慢慢走’。”

“爸爸回来了,快去和爸爸说‘爸爸,我给你拿拖鞋’。”

“我们要回家了,去和外公说‘外公,我们要回家了,再见’。”

方案五:听故事,回答问题

目的:让宝宝学会组织语言

方法:找一本适合婴儿看的书,和宝宝一起看图书,给宝宝讲故事。尽量挑一些宝宝喜欢听的故事,反复地说,直到宝宝对故事非常熟悉。等到宝宝熟悉故事后,你就可以从故事中的情节提出问题让宝宝回答。引导宝宝一句一句地表达清楚,长此以往,可以让宝宝更快地学会组织语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