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不值得定律——别让员工越走越远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四节 不值得定律——别让员工越走越远

如果一件事不值得做,那这件事就一定不值得做好。这便是心理学上的不值得定律。

如果某个人主观上认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那么,他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不会全力以赴,成功的概率也会降低,即便是成功了,也不会有成就感;反过来,如果他认为一件事是值得做的,那么他就会对这件事付出极大的精力,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有勇气去克服。

有一位著名的编剧,他的每一步剧作在电影史上都堪称经典。很多人都认为他有过人的才能或智慧,但是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他之所以会取得如此的成功,是因为在每写一个剧本之前,他都会先问自己:如果这个剧本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又保持故事的原则性,那么这个剧本究竟会有多好呢?

这样无非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很好,值得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去深入构思和创作;第二种,还可以,但是没有多大的意思,不值得耗费太多的精力;第三种,很不好,落入俗套,根本不值得一写。

经过这样的思考之后,他就会知道哪些剧本是值得写的,哪些不值得。因此,他从来没有为不值得写的剧本浪费过时间,而将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了值得写的剧本当中,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别人说了不算,是按照个人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说的。

一般而言,个人会把以下几个条件作为判断是否值得的标准:

1.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某客观事物或事件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符合自己价值观,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人们才会对它付出热情。

比如,1952年,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去世之后,以色列政府曾请求爱因斯坦担任以色列的信任总统。但是,爱因斯坦婉言谢绝了,在他看来,当总统远没有方程式重要。这就是他的价值观。

2.个性和气质

若一件事符合自己的个性和气质,那么人们就会比较愿意去做这件事,也会觉得做这件事是值得的。如果某件事与自己的个性和气质不符,个体非但做不好这件事,而且也不会觉得这件事值得去做,更不会对其付诸努力。

比如,让一个喜好交际的人去当图书管理员,或者让一个沉稳安静的人去做保险代理员,他们都不会感觉到有价值。

3.现实处境

不同的处境,人们对同一件事的评价也会不同。在某种处境下觉得不值得的事情也许换个处境就会觉得是值得的。

比如,在一个人穷困潦倒,生活拮据的时候,如果让他从事一份他并不感兴趣的工作,他会为了得到那份薪水而觉得这是值得的;而当他的生活境况好转的时候,他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时候再让让从事一份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时他会觉得很不值得。

若一件事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个性和气质,并在一种能给我们带来希望的境况下,我们就会觉得这件事是值得做的,反之,则会认为这件事不值得做。

由于人们总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评价事物,由此决定付出努力的大小,因此,能否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值得的,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运营成效。

有一个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生,毕业之后进入到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工作。凭着深厚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进入到公司没多久,他就为公司开发出了一套大型财务管理软件,深得公司领导的赏识和肯定。工作一年后,他被提拔为开发部的经理,在他的带领下,开发部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下属们都很信任和尊敬他。

公司老总看到他如此表现,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材,就把他提升到总经办,负责整个公司的管理工作。但是,接到如此的任命通知,他并不高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特长是技术而不是管理,如果单纯去做管理,不但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专业技能很可能就此荒废掉,更重要的是,他本身不喜欢管理工作。但是,碍于老总的权威和面子,他还是接受了这个份对他来说不值得做的工作。

一个月下来,尽管他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工作的结果还是很令人失望。老板也开始给他施加压力,让他感觉到工作既无乐趣,又心情压抑,他越来越讨厌这个职位,甚至想到了跳槽。

上述案例给领导者的告诫是,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标准来判断这项工作值不值得做。一旦一项工作值不值得做变成了管理者的一言堂,员工就会与企业越走越远。

关闭